管理者自律程度决定着企业精益深度

管理者自律程度决定着企业精益深度

自律是严格的自我约束、自觉地遵循法度的理念,也许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思想意识层面的东西。但在现实中,绝不能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其实,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自律更是一种能力,是要通过“理念+规范”来促进企业管理的实践、精益的实践。

管理者自律程度决定着企业精益深度

在这里,我对管理者自律的定义是:为必须达成的组织目标而对自己的要求,是职责的履行。反之,如果达不成组织目标,就是自己的问题。


01

管理者在精益实践中不自律的主要表现


精益实践在各行各业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有不少的企业管理者学习了许多的精益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效果不佳,有的轰轰烈烈、雷声滚滚开始,一段时间后冷冷清清、悄无声息收场,恢复了原样,反反复复不见效果,团队怨声载道;


有的使用了几个精益工具,自认为是精益企业了,整体效益无法体现,就开始怀疑精益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中作用,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视乎原因很多,实则不然。


出现上述现象,就是我们的管理者的履行职责的缺失,不自律所导致的企业决策的随意、管理实践的随意。


管理者在精益实践上不自律的主要体现在:


1.急功近利

管理者自律程度决定着企业精益深度

精益效果呈现需要时间的积累。精益实践一定要符合企业实际,要符合实践规律(一面需要打基础,一面需要出效果,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需要企业管理者要处理好、平衡好关系),如果企业在没有理念导入、没有观念支撑、没有精益基础夯实的情况下,一开始就做管理看板、做单元建设、做精益项目……,这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做法必然导致精益的失败,以致于怀疑精益的效果。


2.虎头蛇尾


精益工作需要持续性、需要的是持之以恒。不论是被动抓精益,还是主动抓精益,都要把精益工作纳入企业的战略管理,按照公司的管理战略始终如一抓,契而不舍地抓。


我曾经工作的企业,自企业创建22年间,先后有6次经营、管理团队的变更,但每一次都始终如一地把精益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提升的平台与载体,矢志不渝,企业精益管理一直处于行业的领先水平;


我工作的另外一家企业,原来企业管理的水平非常落后,但是,变更后的经营、管理团队咬定青山不放松,5年间,把一个管理落后的企业,打造成为了行业的精益管理先进企业。


实践证明,精益需要企业战略支撑,需要管理技能、知识、效果的沉淀,需要持之以恒、持续改善,只有这样才能有期待的效果。


3.不守规矩


精益工作强调干部员工对于企业制度与管理流程、标准的敬畏、尊重。在管理变革与精益活动中,我们的制度、流程与标准执行的对象不仅仅是我们的普通员工,管理者的率先垂范作用更为重要。大量事实证明,我们一些企业“规矩”的最后失效,往往都是管理者的不遵守所导致。

管理者自律程度决定着企业精益深度

4.表面功夫


精益工作需要脚踏实地、务求实效。精益实践是企业管理观念的转变、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随着精益管理的深入,必将触及人员利益的调整、企业的组织的变革。


大凡不是主动于精益变革的企业,管理者缺乏责任感、职业精神,大都好大喜功、表演作秀、做表面文章,把精益管理工作看做是锦上添花的事,甚至是把精益管理看成是企业的负担,于是乎就开始了华而不实的工作,什么模型、什么体系、什么平台啊,殊不知,没有落地这些套路都是“浪费”。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承担着组织赋予的管理变革的责任、使命与义务,肩负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责任,在精益的路上不得有虚而不实的思想、不得有违背精益实践的观念与做法。



02

管理者的自律体现在精益活动的系统共振中


企业管理自律体现在经营、管理团队的自我约束力、体现在经营、管理团队的智慧与实践力,更是企业文化的体现。


我最近在网络上看见一篇关于精益成功的实践性文章,描述的是精益成功的方程式,我很赞成这一观点。


大致的意思是:

成功的精益 = 正确的理念 × 科学的(工具)方法 × 员工持续的改善行动 


这其中,既有领导层面的管理战略,又有中层管理者的管理工具、方法的运用,还有执行层面PDCA。

管理者自律程度决定着企业精益深度

事实证明,精益管理之所以难以实施成功,问题往往不是单一层面问题。战略思想问题、流程与标准问题、员工改善行动问题,这三个层面中无论是哪个方面出问题,都会使精益走偏、走慢,甚至是走入误区,导致失败。


管理者在精益管理的实践上要避免随意性有余、自律性不足现象的发生,避免久而久之的不自律的管理文化的形成,这是精益实践的大忌。


1.企业倡导工具使用,更要注重意愿培养。这是多数企业容易犯的错误,没有认识到培养员工参与意愿的重要性。精益要想成功,一定要走出工具崇拜的误区,培养员工的参与意愿,通过采用各种灵活手段营造不得不做的人性化氛围。


2.企业崇尚精益效果与结果,更要实践过程确认。许多领导 “只看结果,不问过程”,在推进精益管理时注重目标的提出,而自己却远离现场和员工。我们要避免不提供资源、要效果;只提供资源、不参与的现象,否则,管理者在精益实践上的不自律,必然导致精益的失败。


3.企业关注现场员工精益行为,更要形成全系统的精益共振。精益是理念的导入、精益指标的使用、管理方法与管理工具的应用,在由传统企业向精益企业转变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把目光锁定在员工行为上,要上下共振,全员、全系统、全过程地进行精益实践,尤其是高层资源的保障、中层流程的支撑,这是良好精益行动的重要保证。


03

努力做一名精益实践中自律的管理者


精益企业管理者的共同特征是自律,他们的自律决定了企业团队的自律。事实上,企业中绝大多数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都有自律的意愿,但这种意愿在一定环境中、一定诱因下,不自觉地被破坏。

管理者自律程度决定着企业精益深度

如何做一名精益实践中自律的管理者呢?


1.潜心学习,培育职业素养


有人分配管理者的时间:三分之一时间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培育下属、三分之一时间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通过学习,不仅聪慧管理头脑,丰富管理知识,提升管理技能,而且可以约束自我理性管理。


同时,管理者要有自律的心态,无论在工作中遇到多大难题和忍受多大委屈,都要及时调整,并优化情绪,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切忌一厢情愿地用自己愚蠢的智慧和无情的管理作周旋、相抵触。


管理者要培育自省之习惯,只有全面地反省,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对自我角色有正确的定位和认知,从而避免落到上下难做人、里外不是人的地步,不断地检查自己行为中的不足,以及时地反思失误之原因,不断地完善自我。


2.约束自我,理性管理


主观偏见往往是禁锢心灵的罪魁祸首。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阅历和行为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策。特别是置身于社会快速发展的年代,管理知识与技能能否适应时代与企业的发展,给企业管理者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因此,管理者要想自律,就必须理性,要善于发现并尊重事物本身的规律,切勿凭空猜疑、固执己见或者主观臆断。带领团队在企业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建立健全适合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管理流程与管理标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理性管理。


3.勇于实践,知行合一


自律形成于行动中,也只能体现在行动中。自律不是不作为,相反更要进行勇于管理实践,在保持维持的基础上,要勇于创新、创新改善。


学习说的是学与习,代表着知与行,我们现在学的手段和内容越来越泛,从各种app到各种培训课。但是,在"习"上的投入却严重不足。所谓的知行合一就是要解决从知到行的鸿沟,这是学习的难点也是本质所在,不能用获取知识的勤奋掩盖行为改变的懒惰。


只有真正认识了自己并付诸于行动的人,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最终养成个自律的好习惯。


总之,自律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管理者要勇敢面对来自各方面的一次次的自我挑战,不轻易地放纵自己在管理中的行为,哪怕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久而久之,自律便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你的人格和智慧也因此变得更完美,你的企业也会变得更加精益。

管理者自律程度决定着企业精益深度

美合传祺,创造你我的传奇!

END

往期推荐

01

优秀团队必备五要素,有效沟通是第一吗?

► 点击阅读

02

管理好团队的五个要点,你做到了几个?

► 点击阅读

03

高效地管理员工,您必须要会!

► 点击阅读

_

原创文章,作者:广州美合传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ye.net/102320.html

(0)
上一篇 2022年 12月 27日 上午12:16
下一篇 2022年 12月 27日 下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