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新闻中心
█ 医美视界——因医美人而生,与医美人同行!
轻医美,
一个被反复提及的行业热词。
这几年不论哪里,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上游,下游,媒体,培训公司……都在反复提及“轻医美”,搞得感觉医美人不参与“轻医美”就会被行业淘汰!感觉机构不贴上轻医美就不受资本青睐。
轻医美,到底有多“轻”?或者有没有被忽略掉的“重”。
1
轻医美,轻在哪里?
首先从字面上看,就是不动刀的,就称为轻医美。按照这个逻辑来看,注射类,光电类,无创导入类,都可以被列入轻医美,而我相信绝大部分的从业人员,也是这么理解的。
第二种就是包含了不需全麻醉的微创手术,如割双眼皮,开眼角,毛发种植...这类出血量少,施术过程麻醉风险极低,甚至术后一天不到就可以离院的项目,也被列入轻医美。
第三种就是医院本身的经营模式,开展项目当然就是先把大型“手术”项目剔除,机构的经营面积控制在1000平米以内,采购的设备数量减少,装修成本降低,开展的项目更加集中,使用的材料更少。这类的轻,在运营成本投入的轻。
其实医美逐步从手术为主的时代,形成目前大家看到的轻医美时代,是审美观的进化,也是全球趋势。而加快“轻医美”时代前进的原因当中,我们也可以加上“政策”,“疫情”驱动。
有很多行业报告,行业文章在这方面写了很多,有兴趣的读者随便一搜都有,这边就不再赘述,我们着重聊聊轻医美被忽略掉的哪些“重”。
轻医美机构的形成,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想要开设大型整形医院,现在几乎除了头部机构有这样的实力与经验,刚刚进入行业的,除非资金雄厚,才“可能有机会”成功。因此,就有部分经营者或者投资人转为“小而美”“小而精”的门诊型机构:以注射光电为主,小手术为辅(大型机构的投资风险太高),虽说是门诊,但占地面积也是几千的规模,这两三年,转让或者倒闭最多的就是这类型的。
而逆势成长甚至融资成功的机构,都是诊所型。趁着疫情门店租金成本下降,主打面积小,光电项目为主,依赖于医师技术与经验的比重较低,主要挑选光电设备的效果较佳,加上把服务体验感做好,其中在各流程中加入自己的一些特色服务,强化竞争力,迅速扩张或得到求美病人的认同。
2
轻医美,也会很重。
重的轻医美,第一种是光电为主,大型进口光电设备,采购成本动辄数十万,高则将近两百万。光电售后的保固维修期通常只有12-24个月,而光电设备的更新迭代也很快,机构若以进口光电设备组成作为主要服务内容,需要计算设备的折旧,每次使用的耗材成本(大部分知名的进口设备都有),维护成本。最可怕的是设备在市场收费的生命周期,运气好点可以久一些,运气不好的,价格战一打,就尴尬了。
如果一家机构配置了冷冻溶脂,皮秒,热玛吉,超声刀,M22,加上一些几十万的美容设备如海菲秀、酷雪,还有磁能设备,如美修斯……大概已经要价接近500万的采购成本,你觉得“轻”吗?
第二种的重,投资人开设轻医美诊所,然后“重金礼聘”专家“群”。由于跨界投资医美,本身对于机构的运营,医疗团队管理就是外行,也没业内的人脉资源,这时候势必只能重金礼聘(就是挖角),院长一位,主任少说也得两位(光电与注射的专家通常会被分开),业务管理院长(总经理)一位,科室运营经理也得两位,美学设计总监一位,新媒体运营营销经理一位,其他底下都还得配置执行者,人力成本随便一算,每个月也都是几十万上下,还没说到“管理成本”,你觉得“轻”吗?
第三种的重,是连锁加盟。这是轻医美成长大部分想要走的路子,这类型的重,集中在管理成本的控制,医疗效能输出,人才培育体系建设与储备,人员与资源配置最佳效率化能力等,一旦无法有效能的运作,连锁都只是停留在第一层:就是拥有“共同招牌”罢了。然而,我们看到大陆很多机构在成本与成效的评估系统,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思路与做法,个人觉得国内真正要做到轻医美“真”连锁,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是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定的成效,(求美病人)病人上门咨询的成本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可以再写一篇万字长文,我们在这边只讲新媒体营销真没这么简单。
机构的品牌打造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管理层静下心来思考机构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不一定是要高大上,也可以是某某地方最会赚钱的医美机构,最愿意栽培医美人才的机构......有了起点,全体员工有共识,营销才能有方向有所本。不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机构之间相互学习(模仿)活动方案,了无新意。
关于轻医美的轻与重,
朋友们有何见解?
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
本文来源:医美视界
作者:杨墨水
图片:摄图网
精彩回看
-
医美头条|国家政策:诊所管理全面进入“备案时代” -
涨点姿势|奥密克戎烧掉了玻尿酸?感染新冠后医美手术时机的建议
-
医美招聘|深圳可恩科技美肤诚聘:美容顾问店长皮肤管理师
↓分享给朋友看看 | 好看请点这俩↓ |
原创文章,作者:医美视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ye.net/104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