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寂已久的卓悦控股,再度回到人们的关注视野。
1月9日,据香港经济日报消息,香港高院正式颁令卓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悦”)旗下和丰隆有限公司(前称卓悦化妆品批发中心有限公司)清盘。与此同时,卓悦控股创办人叶俊亨也被颁令破产。
曾经的化妆品零售巨头
成立于1991年的卓悦,最初是叶俊亨与太太钟佩芸开创的品牌店,在1996年率先引入日本化妆品及护肤品,成为香港领先的化妆品连锁店之一。此后,卓悦迎来高度发展阶段,并于2003年7月16日在港交所上市。
当时,非典肆虐,香港旅游业遭受重创,游客人数锐减。为了提振旅游业,香港在7月底开放了个人行。内地游客蜂拥而至,当年就有800多万人次到港旅游,卓悦成为他们必打卡的店铺之一。
在当时的各种香港旅行攻略里,几乎都会有“卓悦什么值得买”、“哪家卓悦货最全”之类的问答。物美价廉的卓悦,成了内地游客的心头好。
2005年起,卓悦又率先提供网购服务。那时候内地的网购还不发达,自由行让香港地区的代购行业如火如荼,卓悦迅速跻身为香港地区最大的美妆集合品牌之一,是仅次于莎莎的东南亚第二大化妆品连锁零售企业,彼时形成了卓悦、莎莎、万宁等零售连锁多足鼎立的局面。巅峰时期,叶俊亨曾坐拥12亿港元家产。
随着内地消费市场的成熟,卓悦对游客的吸引力逐渐降低,其业绩也从2015年开始出现明显下滑,门店数量也从2019年的37家缩减至现今的3家。
财报显示,2016-2021年期间,卓悦连年亏损,亏损金额将近10亿港元。2022年4月,卓悦控股发布了至今为止的最后一份财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7亿港元,同比增长16.37%,归属母公司净亏损2.08亿港元,亏损同比减少18.63%。2022年6月,卓悦正式在港交所停牌。
线上推广受挫
发展受挫的卓悦,也曾尝试过转型。
2013年,卓悦上线官方商城,并建立了全球电子商务平台卓悦香港猫HKMall,香港及国际品牌可通过包括天猫国际、考拉、京东、Facebook、YouTube、Instagram、海淘网及微信商城等44个渠道向34个国家提供服务,但其产品价格偏高。例如,在HKMall中售卖的一款SK-II精华露,包含跨境电商税共需1300多元人民币,而在天猫平台其他店铺中含税只需要800多元。
失去竞争优势的卓悦,始终未能东山再起。
彼时,卓悦也在加码直播电商板块,曾培育百名销售人员成为KOL,自设直播间。卓悦控股董事局主席陈健文曾表示,自己充分认识到电商是风口,数字转型是关键。2017年卓悦全年亏损2.02亿港元,当时卓悦便极力加强与内地电商的合作,迎来了小波的市场收益回暖。
美妆零售日益衰颓
作为卓悦曾经的老对手,莎莎国际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
自2019年起,莎莎国际便连续数年亏损,每年的亏损额为3亿-4亿港元。截止2022年9月30日,莎莎国际旗下零售店共193家,对比2021年同期减少40家,其中港澳地区减少11家,内地减少27家。
另一零售巨头屈臣氏亦表现不佳,2022年上半年关闭了124家门店。
不仅是老牌港系化妆零售店遇冷,新锐的美妆集合店也迎来了关店潮。
2022年5月,美妆集合店品牌黑洞一个月内关闭3家门店。此外,THE COLORIST 调色师、好物集合店番茄口袋、KKV 等新式美妆集合店都不同程度相继有门店关闭。
“关店潮”的出现,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实体店生存困境。
一方面,随着电子商务的日渐崛起,消费者的购物渠道发生了变化。据艾媒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14-2018年,中国化妆品的销售额从1825亿元逐年增长至2619亿元。其中,大部分化妆品销售额来自线上,化妆品网购的渗透率从2014年的53.4%提升至2018年的74.2%。
线上渠道逐渐成为消费者主要的购物渠道,深耕线下门店的卓悦们的流量被分化。
另一方面,随着直播带货、短视频带货的大规模兴起,KOL营销成为主流的品牌推广方式。很多国产新锐品牌在资本的助推下,以更低廉的价格、更具个性化的包装,俘获了众多Z世代消费者的喜爱,成为他们眼中的国货之光。
要留住年轻消费者,需洞察他们的消费心理。作为目前主要的消费群体,Z世代更为重视产品的品类调整、更新换代、价格、服务体验。连锁门店的经营方式,需要顺应消费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才能在激烈的美妆市场生存下来。
起底“广东夫妇”,单场直播7亿GMV是如何炼成的?
船长IBG | 美妆出海
视频号直播带货增800%,有人获客成本低于五毛
原创文章,作者:美妆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ye.net/117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