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学平博士简介:
华熙生物首席科学家、副总经理。
主攻以透明质酸为主的多种生物活性物、生物医用材料、功能性护肤品、功能食品的研发及产业化研究。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药研究奖、中国专利金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国内首创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全球首次实现透明质酸酶和酶切寡聚透明质酸的规模化发酵法生产;主持开发国内首个获CFDA批准的交联透明质酸医美填充剂(润百颜);国内率先将终端湿热灭菌应用于关节注射液;带领团队自主研发获得全球透明质酸原料药、医疗器械等注册资质100余项,备案功能性护肤品2000余种;发表论文100余篇,参编专著8部,拥有国内外授权专利60余项。
郭学平博士
初见郭学平时,新冠初愈的他还有些咳嗽,精神也不比往常,但依然坚持陪坐了两个小时,讲起专业来滔滔不绝。
搞科研的那股认真劲儿,在这两个小时里展露无遗。
郭学平是“科研狂人”,但又是非典型性“科研狂人”。
作为研发人员,他推动了透明质酸制备技术的飞跃,真正实现了这一原料的规模化生产。而作为华熙生物首席科学家和副总经理,他又凭借技术优势,帮助华熙生物抢占了全球47%的透明质酸市场份额,并助推该原料的产业化进程,将透明质酸更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食品等行业。
或许可以说,他是个能将“产”和“研”结合得更为紧密的人。
当然,郭学平对自己有另一番定位——专注于科研工作几十年,无非为了帮助消费者实现“玻尿酸(透明质酸)自由”。
而这,可能就是谨存于他内心深处的产业梦想。
关于鸡冠的故事
“说到我跟透明质酸的渊源,时间跨度可能比你的年龄还要长。”
郭学平没有跟笔者开玩笑,早在1980年,他的导师——生化药学家张天民教授就已经进行了相关课题的研究。
彼时,国内恢复高考不久,科技领域百废待兴,远远落后于国际。拿透明质酸来说,世界范围内还仅仅应用于纯医疗行业,比如对眼科手术进行辅助的粘弹剂产品,由于国内此前在该领域的研究是一片空白,国外的相关产品转卖到国内,单支售价竟高达200美元。
“联系到眼科手术,这样的价格现在看来并不算高,但在当时却是天文数字。”郭学平指出,迫于高昂成本的压力,国内对透明质酸的研究也由此展开了。
而1984年读研,是他接触透明质酸的开始。
如何才能提取到优质的透明质酸,满足国内医疗所需呢?现在很多人可能难以想象,起初的重要原料,居然是鸡冠。
实际上,鸡冠提取法原理和胰岛素的提取一样,是将动物体内原本就存在的物质提取出来,并使其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用于口服或注射,而鸡冠就含有大量的透明质酸。首次在国内从鸡冠中提取出透明质酸的,正是郭学平的导师张天民教授。
透明质酸
不过,作为原料的鸡冠,数量相对稀少,且提取工艺非常复杂,生产周期也较长,因而,由这种提取法生成的透明质酸价格依然比较昂贵,产量也不高。但相比进口产品200美元的价格已经低了很多,加上仅用于医疗,鸡冠提取法在短期内还能够被接受。
智者远谋,郭学平的目光并未停留于此。在他眼中,研发和项目的产业化才是未来。毕竟,随着透明质酸应用越来越广泛,“鸡冠体系”很可能就不够用了。
郭学平不是没有想过办法。为了实现透明质酸的规模化生产,他曾借用一个工厂的力量推行鸡冠提取法,奈何现实很骨感,原料不足和工艺复杂的问题,成为横亘在他面前的一座大山,满打满算,一年的产量也仅在两三百公斤。
“后来我发现,鸡冠提取法越来越难以匹配日益增加的市场容量,就算把全世界的鸡都弄来,所获得的产品数量,也不足以将价格降低至市场可以广泛接受的程度。”这让郭学平意识到,透明质酸的制备技术必须进步,技术不进步,成本便很高,大规模产业化就很可能沦为空谈。
有没有更高级的替代方法?几年后,郭学平找到了答案。
微生物发酵法带来技术革新
时至今日,郭学平通过科研创新,已让透明质酸的年产能从最初的二三百公斤提升到接近700吨,实现增长千倍以上。
真正起驱动作用的,即迭代升级的透明质酸发酵生产技术。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眼见鸡冠提取法技术上限已经触顶,郭学平就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寻求研发的突破上,但总是不得其法。直到读过一些关于发酵法的报道,他的新技术思维才得以被点亮。
1990年,郭学平开始尝试用微生物发酵法获取透明质酸,制药专业出身的他,对于发酵这一领域并不熟悉,但却预感是很好的方向,加上年轻气盛,便义无反顾地投入进去。
从原理上来讲,发酵法采取的是培养细菌的方式,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透明质酸,经过一系列转化积累,再进行提纯,从而获得高纯度的透明质酸。相比鸡冠提取法,该方法最明显的特点是对原料依赖性较弱,可供使用的原料丰富且价格低廉,比如源自玉米等农作物的葡萄糖便是很好的选择。另一方面,由于鸡冠提取工艺的复杂性,也导致所提取的透明质酸质量不够稳定,而发酵法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只是,产业化上的鸿沟,还是让郭学平在研发初期尝尽了苦头。
“开始做发酵时,老是出现染菌事故,仅仅是解决这个问题就花了很大功夫。”他解释到,发酵法必须培育特定的菌种,而自然界有很多菌种,如果技术不达标、流程不到位且设备条件跟不上,就很容易染上其他不需要的菌种,从而影响发酵过程。此外,透明质酸后期的分离纯化难度也挺大,对专业技术、设备条件等同样有很高的要求。
显然,想达到万无一失的标准,光有人是不行的,更要有钱。但郭学平等人的项目启动资金,却仅有区区的3万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在提升研发标准的同时,他还得学会“理财”!
彼时,研发团队的一个准则是:能不花钱的地方尽量不花钱。省来省去,甚至连第一台微生物发酵罐,都是郭学平自制的。如今,这个旧式发酵罐还“躺”在华熙生物的“世界透明质酸博物馆”里,成为当时艰苦科研条件的重要见证。
世界透明质酸博物馆
“摔了几次跟头”后,微生物发酵法终于在1992年小试成功,郭学平的研究课题“发酵生产透明质酸药物研究”,也先后被列入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这一透明质酸制备技术在逐渐成熟后,赢得了科研界越来越多的认可。
直到1998年,郭学平等人将生物药物研究院的厂房设施进行了改造,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微生物发酵法才在大规模生产中得以应用,多种高标准药用透明质酸原料和制剂产品,也随之陆续推出。
诚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起点,但对于郭学平而言却意义非凡。一方面,意味着他迈出了透明质酸产业化的第一步,另一方面,规模化应用的落地,也为后来透明质酸产能的千倍增长奠定了技术和生产上的基础。
与华熙的世纪相遇
另一个人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郭学平实现产业梦想的周期。
尽管精于技术创新,郭学平却并不擅长营销,因而,透明质酸提取法虽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要真正形成一个大的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0年,郭学平结识了前来参观的华熙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赵燕,彼时,或许连他也没有想到,两人的这次相遇,会成为中国透明质酸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不久后,赵燕便投入巨资成立华熙生物,并聘请郭学平为首席科学家,至此,开启了以透明质酸原料生产和应用为主营业务的商业传奇。
华熙生物
面对一个陌生领域,颇有商业头脑的赵燕,为何突然抱有如此大的热情?追根溯源,郭学平的一句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当时告诉她,透明质酸是人体中很重要的物质,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水性非常强,一个透明质酸分子,就能锁住1000个水分子。”他认为,正是透明质酸的这一突出特性,让颇具商业敏感度的赵燕,从中窥到了商机。
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推断,在赵燕的布局下,华熙生物逐渐拓宽了透明质酸在美容领域的应用,慢慢成长为国内医美龙头企业之一。
而对于郭学平个人而言,商业版图的扩大,也让他的特长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实际上,微生物发酵法成熟并投产后,依然处于不断迭代升级中。郭学平介绍,该提取法一个最主要的指标便是发酵的产率,而产率一般以每升发酵液可产出多少克透明质酸来计算。刚投产时,华熙生物透明质酸发酵产率还不足3g/L,在郭学平的带领下,通过改进工艺、完善技术和升级设备,一点点做提升,最终使发酵产率达到了14g/L。
“这是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周期很漫长,甚至超过了10年。”
而近几年,随着合成生物学的诞生,华熙生物的透明质酸制备技术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按照郭学平的话说,“合成生物学主要是在菌种的培育层面打开了一个新的机缘”。
原来,传统微生物发酵有着既定的菌种、既定的过程和既定的结果,而利用合成生物学,可通过基因层面的编辑和重组,改变菌种的基因,令其按照需要进行演变,“你想让它怎么变,它就会怎么变”。
怎么解释这种技术呢?郭学平打了个很形象的比喻:“你可以把菌种的基因序列想象成一串串带有遗传信息的文字,就像编辑稿件一样,觉得哪里不合适,就拿掉哪里,哪里缺内容就在哪里添加。当然,前提是编辑调整后得让菌种活着,毕竟它是一个生物体。”
他还提到了合成生物学中常常用到的“细胞工厂”的概念。因为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所以合成生物学编辑菌种基因的过程,就相当于构建一个“细胞工厂”,基因序列好比流水线,想优化哪条流水线,就在哪里做改动提高,最终通过一系列的合成步骤,生成更好的菌种。
目前,华熙生物有五个团队专门做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对此前的生物发酵法进行技术升级。让郭学平感到欣慰的是,山东、济南等各级政府对此也非常支持,批复华熙生物建设合成生物学省级重点实验室。“有政策,有配套资金,再加上有人才和自有研发经费,我们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就可以大展拳脚了”。
一提到科研上的更多可能,他总是显得很兴奋。
去罗马有很多路
当然,原料的产业化最终还是要看应用。凭借透明质酸技术研发领域的优势,华熙生物在美容护肤领域已经搭建起非常成熟的产品矩阵。
拿化妆品来说,就有润百颜、夸迪、BM肌活、米蓓尔等已经在护肤赛道颇有知名度的品牌。此外,还包括一些医美填充剂、水光针、皮肤护理医疗器械产品、眼科或骨科的注射液等。
“尤其是2019年上市以来,华熙生物最大的增长点就是功能性护肤品”。郭学平透露,目前集团体系下,销售额过10亿的品牌达到了2个,而过5亿的品牌也有2个。
华熙生物旗下部分功能性护肤品
“条条大道通罗马”,在实现透明质酸产业化的过程中,郭学平并没有将自己束缚在单一的路线上。
“食品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赛道。”在他的记忆里,华熙生物其实很早就存在进军食品领域的想法,只不过,相比美容护肤领域难度更大,因为涉及到食品安全问题,需要经过安全评估才能得到国家审批。
直到2021年,华熙生物才成功地把透明质酸应用到国内不同的食品里,比如娃哈哈、可口可乐等,但国外的透明质酸食品,早在4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发展。
而在郭学平的观念里,创新是没有边界的,因为透明质酸是人体本来就有的一种物质,所以,与人相关的很多东西都能够应用到。如今,他已带领研发人员开发出一些新的领域,比如,在高露洁等品牌的牙膏里、杰士邦的成人用品里加入透明质酸,不仅大大提高了产品使用安全性,也能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甚至于,他的“野心”已经延伸至透明质酸以外了。
目前,华熙生物的原料清单中,除了透明质酸,还包括人源化胶原蛋白、依克多因、γ-氨基丁酸、红景天苷、甘油葡萄糖苷、唾液酸等很多热门原料,其中,人源化胶原蛋白今年就能实现量产。
“我们现在专门设置了七八个工作室,用来研究和开发透明质酸之外的新原料,等于是把发酵技术平台化、合成生物学的技术平台化,以做出更多的生物活性物,为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如果加上终端品牌的研发工作室,华熙生物内部的研发工作室就超过了50个,覆盖国内的济南、北京、上海、天津、无锡等地,以及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
“科技型的创新企业”,这是郭学平对华熙生物的定位,也是华熙生物非常重视研发投入的根由。作为“科研狂人”的他,显然很适宜于这样的研发土壤。
不难想象,接下来,他的种种科研规划都可能顺利落地。
而让研发成果产业化的这座“罗马城”,也终将到达。
2023(第一届)中国化妆品科学家大会,将于2月22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3A会议厅举办。届时,11位产学研医界科学家×科技企业家,将共论科技创新方向,指引产业未来趋势,郭学平将带来“合成生物学助力化妆品创新发展”的主题演讲,本文是他的大会演讲预热专访文章。
点击报名,现场聆听精彩演讲。
往期推荐
刘玮:让中国化妆品不良反应和功效研究领先世界 | 科技筑梦
臻臣田勇:在新黄金时代如履薄冰 | 科技筑梦②
“摆渡人”李和伟:穿越药品与化妆品 | 科技筑梦③
科技信徒李成亮:尊重常识是通往未来的捷径 | 科技筑梦④
END
☟点这里,上品观APP了解更多资讯
原创文章,作者:化妆品观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ye.net/136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