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原料研发趋势的“变”与“不变”(上)

走访了这几家公司,我们看到国内原料市场的运转正在渐入佳境。

来源 | 聚美丽
作者 | 诗 诗
“化妆品原料竞争激烈,但整体的市场份额太小。”

“欧美和日本的市场格局中,70%都是本土企业,而中国恰恰相反。”

……

在消费回暖的背景下,品牌差异化竞争的战火正在蔓延到原材料的壁垒之上。从化妆品原料供应链的“融资热”,到如今资本逐渐归于冷静,经历了不过短短一年的时间,但关于原料的战争尚未终止。

从全球视角来看,化妆品原料市场长期被国际巨头公司占领,国内面临着核心原料被外企垄断的困境。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对化妆品原料生产商格局的分类,第一梯队的原料商主要来自欧美地区,代表企业有亚什兰、路博润、巴斯夫等;第二梯队是日本企业,如旦清奥利友、日光化学、味之素等;第三梯队是中国和韩国,SK、KCC、蓝星、丽臣、华熙等。

疫情三年,原料研发趋势的“变”与“不变”(上)
△图片信息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随着研发部署的逐渐完善和清晰,原料研发的合作共创、跨学科的融合正在主导国内企业掀起一场关于基础研究的改革。

国内外原料企业的研发模式有哪些差异?国内原料研发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会有哪些技术趋势?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在原料展会上走访了几家原料商,并与他们进行了探讨。

1、需求层层进阶,概念性原料淡出舞台

从“成分党”“浓度党”到“功效党”,消费者需求的转变正在引导品牌往更科学健康的方向成长,也成为行业上游原料创新的动因。

东方淼森研究院院长任晗堃认为,从品牌与原料商合作模式来看,不同发展阶段的品牌需求往往也有很大区别。品牌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三个:

疫情三年,原料研发趋势的“变”与“不变”(上)

事实上,国内外品牌对原料需求的差异,也体现在研发团队和产品宣称等方面,他们关注的科学故事侧重方向大相庭径。

某原料公司研发人员认为:“国内品牌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团队的完善性和对于科技的消化能力、科学传播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更青睐于专利宣传、实验室背书和原料的独家供应;而国外会弱化这方面,他们更多从产品科技、通路设计以及品牌契合度去考虑。但两者没有好坏之分。”

上海伽誉创始人项光刚则表示:“以前,国内品牌玩原料会列一堆提取物,以次充好、微量添加的现象层出不穷,这限制了原料的创新和发展。2021年是一个转折点,食药监局出台新法规,要求我们做临床数据和配方验证,只有做到实效才能够推广出去。这淘汰了一大批概念性的原料和产品,也为行业制造了很大的机会。”

如今,不管是新锐品牌,还是传统的国货品牌,研发比重越来越大,功效型原料一定会成为主要需求。在监管的持续助攻下,化妆品行业上下游正在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局面,国内原料公司逐渐走向“求精不求多”的道路。

然而,有积极明朗的发展局势,也有一些亟需解决的客观事实。“功效数据是品牌在选购原料时比较关注的一个判断标准,品牌始终更倾向于那些具备完整细胞实验数据、临床试验功效数据的原料。不过,目前有几类功效还没有标准的测试方法,功效评价方式也鱼龙混杂。”某研发人员说道。

此外,在终端成品和原料的研发上,目前仍然存在功效同质化的弊端,这导致市场内卷走错了方向。

“市场很大的一个痛点在于功效同质化很严重,品牌能讲的科学故事越来越少,甚至内卷到活性成分的浓度上。‘你添加10%的玻色因,我们就添加20%玻色因’,”任晗堃说道,“这是一个发展过渡期,但我相信,最终还是会形成百花齐放的形式。大家身处不同的赛道,但可以通过不同的研发角度达到相似的功效目的。一个成熟的化妆品行业生态一定是有3-5个起到领导作用的巨头企业,同时也有很多特色小众品牌的生存空间。”

2、自主创新两大要素:完整的研发体系和深入的基础研究

国内原料公司在研发上的“求精不求多”,还体现在他们对于小众人群、精准护肤的关注上。换言之,就是对于基础研究更加深入和精细化的挖掘,从而建立完整的原料研发体系。

任晗堃认为,未来小众人群、精准护肤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他表示:“小众人群和精准护肤不是一个口号,而是需要从消费者的皮肤本态、皮肤生理学、网络药理学、到基于精准功效的物质筛选、功效评价。我们要研究的不是功效数据那么简单,而是功效背后的作用机理、细胞靶点,以及原料在配方中的契合度。”

搭建科学研发体系的关键,更在于加强跨学科的合作。项光刚表示,原料商与大学共创的“产学研”模式,利于于基础研究的进步。国内企业通过SCI论文的发表将自己的原创科研成果推向世界,才能拔高中国原料的高度,摆脱中国原创能力弱的固有标签,这是基础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

从今年国内原料公司的主推产品来看,自主创新的概念其实已经站上舞台中心,有的主打全新结构,有的主打特殊的细胞机理,国内原料公司开始意识到,需要基于更加专业的研发链路,挖掘产品背后的作用机理。

如上海伽誉于展会上推出的新品2.5代龙胆刺激因子,主要发挥抗敏舒缓的功效,据了解,该原料从初代至今已历经了多次技术升级,成功克服了龙胆提取物在颜色、龙胆苦苷含量(1200μg/ml以上)方面的问题。

与此同时,伽誉也从皮肤靶点、基因调控等角度出发,持续研究龙胆提取物的作用机理。目前,伽誉已经基于龙胆这种特色植物,推出了脱色龙胆抗刺激因子、粉末龙胆抗刺激因子、愈敏舒®龙胆复合精萃等不同类型的产品。

疫情三年,原料研发趋势的“变”与“不变”(上)

3、皮肤科学受到重视,透皮吸收成为焦点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加快了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化妆品原料研发突破瓶颈。在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下,启发自医药行业,并且与皮肤科学有关的一些高科技备受青睐,其中透皮吸收技术首当其冲。

透皮吸收技术是今年原料展上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也吸引了不少原料公司的关注。“促渗技术研究的是成分真正吸收了多少,以及在什么层面发挥作用,这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一个方向。”任晗堃说道。

通过使用促渗剂、载体技术或者包裹技术,都可以增加成分的透皮吸收利用率。中科光谷相关研发人员提到,包裹技术就是将一些不易使用的原料通过技术改造其属性特点,克服应用难点。比如,载体包裹技术的应用是一个热门方向,有些油溶性成分经过载体包裹后可以直接在水基配方中使用,这样可以扩充原料的应用范围。”

不过,目前化妆品行业的促渗透技术仍然存在应用局限。未名拾光相关研发人员认为,目前脂质体包裹技术更多停留在外层包裹的概念上,但渗透这件事远没有那么简单。“人体细胞的生存环境大多数都是水,脂质体包裹仅仅能加速在角质层中的渗透,一旦进入表皮层、颗粒层和透明层,这种脂质体包裹反而不利于活性成分的渗透,所以,透皮吸收技术需要研究更加精细化的位点,比如在经过角质层之后直接将水溶性成释放出来,但现在很少有人能考虑到这一点。”

在这个研究领域,苏州纳康生物、奥利等国内原料公司推出了不少特色产品。比如,从事“活性物载体系统”研发的纳康生物,推出了一种来自异槲皮素的“变形囊泡”(注:使用嵌段高分子聚醚,形成囊泡载体,变形透过角质层,达到渐层传递活性物的作用),据称能够提高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和透皮吸收率。

此外,该公司还利用不同的脂质体包裹技术,推出了麦角硫因脂质体、神经酰胺仿生脂质体、复合4-丁基间二苯酚脂质体等产品。

疫情三年,原料研发趋势的“变”与“不变”(上)

奥利集团主推的是细胞磷脂CELLPOLYPID®,是一种基于MPC基团的磷脂聚合物。据了解,他们采用了专利技术,应用安全环保绿色的工艺成功制备出了可应用于化妆品行业的细胞磷脂原料,成功实现了细胞磷脂的商业化。

“作为一种‘人造细胞膜’,细胞磷脂既可以作为保湿原料单独使用,又可以用于修饰活性物,改善产品溶解度和透皮吸收率,增强活性物的功效性和稳定性。”奥利集团董事长李小虎在接受媒体采访说道。因此,在细胞磷脂的基础上,奥利集团修饰了光甘草定、钛白粉等原料,从而克服产品原来的缺点。

疫情三年,原料研发趋势的“变”与“不变”(上)

4、中草药=守旧?特色植物或将迎来高光时刻

有人认为,化妆品技术主要分为四大板块:植物萃取、化学合成、生物发酵和合成生物。四大技术路径各有千秋,其中,上游原料公司对植物提取物的研究热情只增不减。

过去,植物提取物常常为“概念性成分”背锅,然而,最近几年,国内专注于植提的原料公司经过漫长的探索,逐渐为这类原料正名,特色植物原料更是备受品牌青睐。

1)国内植提原料存在实际难点:基础研究难、应用难、标准缺失

植物提取物确实存在一些天然的缺陷,比如颜色、气味这类在配方应用的硬性问题,以及植物提取物的功效、性价比和成分组成不清晰。此外,植物原料的安全性和毒理学研究也是一个难题,因为它不是一个单一明确的结构。

“在植物提取这个方向上,需要企业们和国家药监局一起,对植物原料的定义、安全评估标准、质量控制等制定准则。这是目前在整个产业链条上被忽视,但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任晗堃说道。

他认为,现阶段需要将植物提取物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大量的研发投入,将植物提取物做到做到量效关系非常明确,功效物质也非常精准,并研究清楚作用靶点跟皮肤生理学的关系。

项光刚则指出,相比于国外,中国企业对植物提取物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在基础研究和先进设备资源等方面较为落后,此外,高通量筛选技术和结合大数据建立的植物研究资源库,也是国内企业需要重点加强布局的方向。

2)特色植物的开发和提取技术的创新

得益于天然属性,植物原料在消费者端的认可度较高。近两年,主打特色植物、草本概念的新锐品牌崛起,更是印证了这一点。

传统植物并不意味着守旧,关键在于要结合科技将许多传统医学理论翻译成现代语言。国家明确鼓励我们开发中国特色植物资源,从特色植物和中草药中借鉴哲学思想,是品牌实现换赛道超车的关键所在。”任晗堃说道。

从国内外原料商的研究成果来看,特色植物除了包括中草药之外,还有一些来自高原、荒漠等地区的非药用极端植物。项光刚认为,在植物原料领域,中草药的概念或许对于不少争夺年轻消费者赛道的新锐品牌而言过于老旧。相较之下,特色植物在宣传上更加具备优势。

比如云南英格生物在原料展上推出的Ingredi®Pure系列产品,包括紫苏籽油、墨白、韶华、云皙等原料,来自可持续种植的滇黄精、桑白等中国特色植物。

疫情三年,原料研发趋势的“变”与“不变”(上)

此外,在特色植物开发上,原料商从技术升级的角度更容易打造产品差异化特点。比如,伽誉推出多液相复合载体绿色萃取技术,萱嘉生物以天然低共熔溶剂(NaDES)为酶催化剂和溶剂开发出复活草发酵提取物,东方淼森通过超分子技术结合透明质酸和铁皮石斛多糖。

疫情三年,原料研发趋势的“变”与“不变”(上)

未名拾光、一丸生物等公司则主打植物愈伤组织培养技术,用于解决珍稀植物资源稀缺、植物活性成分的放大等问题。比如,未名拾光通过植物愈伤组织培养,推出了天山雪莲花、千年圣树油橄榄等相关原料。

“利用植物愈伤组织培养可以更好地开发中国珍稀植物资源。此外,传统植提受环境影响,不同批次间质量、功效、气味和颜色存在差异。如果采取愈伤组织的培养方式,在可控的温度、光照下,通过一个细胞的持续克隆得到组织,能够使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并且始终保持最佳的生长条件,控制其最好的生长状态,也不会造成资源浪费。”未名拾光相关研发人员说道。

5、新世代重视情绪价值,感官科学带来创新灵感

对于消费者来讲,化妆品不仅具有消除肌肤问题及烦恼、进一步改善肌肤状态等功能,还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良好的香味、触感及用后体验,更容易令人获得舒适、安心、柔和等感受[1]

感官科学是一种用于唤起、测量、分析和解释产品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和听觉所引起反应的科学方法。在这个方向上,不少原料公司开始从“五感六觉”的角度,建立起皮肤生理学与情绪感官之间的联系。比如,亚什兰基于触觉、视觉、味觉的相关研究,开发出Caressense™等功效成分。

此外,法国仙婷创新实验室今年主打“协同护理”的理念。他们认为,皮肤-身体-大脑是一个整体,将皮肤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需要考虑到不同生物系统(微生物群、细胞、免疫、血管、神经)的合作,以维持皮肤的平衡、身体健康和心理平静。

在“协同护理”的框架下,仙婷将皮肤护理、身体护理、头发护理、口腔护理、内在护理纳入一个整体健康美丽的概念,并推出了四大功效配方系列:敏感肌护理,油性肌&痘肌护理,年龄护理,微生态护理。

仙婷相关研发人员还提到,他们还在关注皮肤科学和神经学、生态学的交叉,比如具有情绪调节作用的产品。在此方向上,他们将重点推广奥婷敏®10W、悦糖®舒缓剂等明星产品,通过体外和体内测试都验证出其具备舒缓情绪、促进睡眠等作用。

疫情三年,原料研发趋势的“变”与“不变”(上)

除了情绪健康之外,从提升肤感的方向开发更优性能的柔顺剂、乳化剂,也成为原料研发的一个重要赛道。比如,巴斯夫最新开发的高性能水包油型乳化剂Emulgade® Verde 10MS ,其具备乳化粒径细小、天然绿色来源、敏感肌适用的特点。并且肤感柔滑,蜡质感低,可广泛应用于护肤、防晒、洗护和美妆的多种配方。

疫情三年,原料研发趋势的“变”与“不变”(上)

陶氏主推的三款产品都与肤感有关,新品EcoSmooth稻壳化妆品级粉末于中国市场首发,其原料来源天然、由稻壳升级提取,有着易流动的特点;不仅能提供光学柔焦功效,带来出色的肤感体验,而且吸收皮脂及控油能力也很优异。

另外两款有机硅来源的产品:DOWSIL™ EL-8050/8052有机硅弹性体和DOWSIL™ ES-5600有机硅甘油基乳化剂,同样具备优越的肤感和配方灵活性。据陶氏相关人员介绍,他们会采取盲测,在未知的情况下让受试者使用产品,并对产品肤感进行评分。

有的原料公司通过对天然油脂的改性提升产品的质地和肤感。比如,嘉吉今年主推的无水配方的解决方案,包括仿生皮脂 L22、Floramac 10 澳洲坚果油酸乙酯、Floraesters霍霍巴酯类等产品,通过天然来源的原料克服无水和低水分含量的配方工艺的挑战,为皮肤保湿,并提供愉悦的肤感和新颖的质地。

疫情三年,原料研发趋势的“变”与“不变”(上)

疫情三年期间,化妆品原料市场遭受了不少打击,有的公司甚至只能依靠提高售价苦苦支撑业绩。在消费升级、监管法规等多方面因素下,原料研发的门槛进一步提高,也给足了化妆品企业创新的空间。

与此同时,国内外企业的差距正在慢慢缩小。基础研究开始被反复提及,自主创新受到了重视,未来,通过对特色植物、合成生物、皮肤科学等方面的持续研究,国内企业或许能够建立起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感谢聚美丽伙伴小栗子、钱郡、王宇航对本文的支持~

参考资料:
[1]公众号“感官科学与评定”:https://mp.weixin.qq.com/s/iBCNdxCFxGStcrUWFCFIVg

信息来源丨品牌公众号、采访、展会现场资料

疫情三年,原料研发趋势的“变”与“不变”(上)

视觉设计:乐乐
微信排版:高高
责任编辑:木头

———聚美丽2023年度特辑———

疫情三年,原料研发趋势的“变”与“不变”(上)

·END·

原创文章,作者:聚美丽,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ye.net/152855.html

(0)
上一篇 2023年 2月 27日 下午5:12
下一篇 2023年 2月 27日 下午7:4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