碍于人力、营销、材料、店面等多重成本,医美价格高昂,其实无可厚非。但“一刀上万”“医美暴利”等流传甚广的舆论声讨,也让业内人头疼不已。在这样的背景下,业内有人提出了“普惠医美”的发展趋势。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长期存在的价格争议?医美行业与普惠又有多远距离?种种疑问,在这篇文章中与大家一一讨论。
前段时间,节后医美价格“跳水”的新闻,引发了众多网友关注。有人将其看做是医美消费的不断降级,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
诚然,随着疫情走出,经济回暖,门诊纷纷敞开大门,进行了一系列促销活动。但医美价格的变化,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据新氧数据研究院显示,2018年-2022年间,医美整体客单价整体较为稳定。其中,手术类与注射类项目呈波动上升趋势,光电类则走向下行。
(来源:新氧数据研究院)
拆分来看,手术类项目人力成本高,且细分化与专业化不断加强,其基因属性注定了无法以价换质。
而注射类项目的价格的升高,主要来自于材料迭代与需求更新,但一些传统项目价格正在不断下放;而光电类器材耐耗,价格具有下调空间,且许多机构以光子嫩肤等基础项目作为引流或活动套餐,拉低了整体价格水平。
由此我们得出,医美价格并不是一味地增与降,而是呈现两极化趋势,技术壁垒高与稀缺性强者,价格将维稳上升,而一些比较常见普遍的项目,价格将持续下降。这意味着,医美的门槛大大降低了,也就是我们说的“普惠性”。
而抛开项目自身考量,普惠的另一个原因,更来自于行业环境的变迁。近几年,我们清晰地看到,项目价格透明化了,机构内卷严重化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精耕细作搞差异化,还是大张旗鼓做连锁化,降低准入门槛都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当我们走出机构,回归市场,求美者对于价格问题又如何看待?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一份中国消费者不考虑医美项目的原因调查中,超54%的用户认为价格昂贵是第一因素。“贵”,仍然是横在求美者与机构中间的巨大阻力。
然而,随着医美概念持续下沉,消费情景不断增添,求美者对于医美的认知也在逐步提高。基于医美的医疗属性,他们深知价格并不能成为决策时的决定因素。“太贵不舍得,太贱不敢做”,恐怕是很多人的内心想法。
目前求美者的消费能力究竟如何呢?
数据显示,2001-5000元是最多消费者可以接受的单次项目消费价格范围,占比36.4%,其次是5001-8000元,占比为27.1%。2000-8000之间,覆盖了多数求美者的接受程度,也覆盖了除手术项目之外的大多数医美项目。
而在2022中国消费者做过的医美项目统计中,热度排名第一为光子嫩肤,占比高达54.9%。
可见,求美者的消费意愿与实际付费并不匹配。若论起背后原因:
一是求美者年龄与消费水平分配不均。有调查指出在2021年中国医美消费者中,46岁及以上群体有70%其医美消费集中在2000元以下,而26-45岁群体医美消费更多地处在2001-5000元区间。这表明中壮年人群的消费局面远未被打开。
(来源:艾媒咨询)
二是求美者还未养成日常消费习惯。据统计,仅有31.1%的中国消费者会以月为周期进行医美项目诊疗。虽然在互联网医美与轻医美概念的洗刷之下,医美越发靠近日常,但距离成为全民生活方式仍具有一定距离。
随着医美价格进一步下降,医美的普及度和接受度都将再次获得大幅提升,这时候,医美也将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普惠时代”。
新氧董事长兼ceo金星曾发表看法:“普惠医美既是发展趋势,也是改善服务、调优价格的动力,有益于业务生态的良性循环。”这句话仔细想来不无道理。
其实,走向普惠,不是单纯地走向低价,而是让医美服务的价格向价值回归。这对于机构而言,是摆脱内卷、优化质量的必由之路。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普惠代表着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最终体现为整个消费理念与生活方式的再次升级。
当医美不再携有昂贵标签,当价格不再成为决策阻力,一个更好的时代,正在向我们遥遥招手。
原创文章,作者:刘彬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ye.net/161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