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美容仪作为近几年迅速崛起的细分赛道,用“一半热烈,一半冰凉”来形容似乎尤为恰当。
诚然,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鞭策与群众监督,但如何镇守舆论高地,仍是一个绕不开的棘手问题。
面对围栏堵截,家用美容仪的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又该走向何处?
泥沙俱下的“好”赛道
“家用美容仪到底是不是智商税?”“效果如何,会不会鸡肋?”近日,网络上关于家用美容仪的疑问,愈演愈烈。
从最初的“美容神器”,到如今的“舆论缠身”,家用美容仪下一步,似乎有些扑朔迷离。
表面来看,家用美容仪理应是一条好赛道:在名衔上贴合美丽经济,卖点十足,在属性上又归为小家电类目,具有刚需、易耗、重复消费等普遍性优势。
据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家用美容仪市场规模约为100亿元,年复合增速超26%,至2025年有望达到250亿元以上。可见,中国家用美容仪市场潜力远未释放。
然而,想要更进一步,摆在其面前的“坎儿”也不少,有趣的是种下这些坎的,偏偏是家用美容仪自己。
“狙黑扫黄,全层提亮”、“抗衰提拉,无惧敏感”......类似的描述,在电商平台上随处可见。
这些与其说是家用美容仪的广告宣传语,更像是轻医美项目与整形手术的综合效果。遗憾的是,恐怕连厂商自己,也无法讲清效果几何。
数月前,新基石公司便按照《消费品召回管理暂行规定》上报了一批初普牌第一代Stop Eye美容仪,涉及数量超18万台,原因为安全隐患。日前,瓦丽葆公司也因销售的宙斯美容仪质检不合格被处以罚款。
在高增背后,家用美容仪的质量标准被严重忽视,并成为了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
其中,消费者谈及最多的无非是两方面,一个是漏电风险,一个是低温烫伤。前者需要厂商自行把握,提升技术,后者则需要消费者予以配合。
争论之外的产品本身
那么,在众说纷纭之下,我们回归产品本身,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家用美容仪?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家用美容仪主要有三类:射频类、电流类、光照类,其中以祛皱、抗衰老为卖点的射频类仪器最受欢迎。与医用美容仪相比,具有多方面不同: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家用美容仪以《家用和类似用途皮肤美容器》为标准,仍属于小家电管理范畴,而医用美容仪按照医疗器械管理,这意味着在产品审批、质量检验、生产规范方面均具有一定差异性。
以常见的专业射频设备热玛吉为例,热玛吉瞬间输出功率可达400w,治疗后效果可维持1-3年。而家用射频仪一般只有10w左右,需要长期使用才能受益,且治疗效果因人而异。
使用医用射频仪需要具有医师资质,操作方法也较为严格,而家用美容仪没有门槛,人人可用。
这便衍生出另一问题,即:消费者是否能够合理、安全使用美容仪器?从目前情况来看,显然这一部分教育是缺乏的,这也是低温烫伤等问题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我们要清楚地知道,家用美容仪最初便是在医生指导下,作为医用美容仪日常的补充,其与医美光电项目不存在替代关系。
因此,消费者需要更加理性的眼光,也需要更加理智的态度。至少在目前,家用美容仪更适合作为一种日常护肤程序而存在,而不是治疗与修复的强力手段。
迷惘之后的严管之风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大致结论:家用美容仪的现阶段发展水平,与增长速度并不匹配。想要谋发展,找出路,当务之急是“认清自己”。
何为认清自己?一个是从自身角度出发,找短板,补缺漏,在生产环节上严格把关,提升良品率,在产品测试方面更加严谨;一个是从宣传口径出发,“介绍”自己时,不夸大、不虚构,突出优势与功能特性,用更加诚恳的态度打动消费者。
此外,家用美容仪走向严格管理,已是大势所趋。
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调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部分内容的公告》,自2024年4月起,射频仪全部纳入III类医疗器械管理,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产品不得生产、进口和销售。
射频美容仪的单品类严管,只是一个信号,这大概率意味着家用美容仪,将来要全面纳入“械”字号管理范畴。
近日,备受关注的《家用美容仪功效评价团体标准》,也正在加紧筹备之中。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随着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家用美容仪进入常态化监管,一片更为晴朗的天空,越发清晰可见。
原创文章,作者:刘彬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ye.net/161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