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点击上面“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文字添加关注!

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信息:

本文来源: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22 年 3 月第 33 卷第 3 期

DOI:10.3969/j.issn.1673-7040.2022.03.018

作者:陈雪莹 滕利

基金项目: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10023201600402)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整形五科,北京 100144

通信作者:滕利,Email:tenglidr@sina.com

【摘要】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脂肪组织过度增生性疾病,通常婴幼儿时期即发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面部渐进性膨隆,增生的脂肪组织浸润至临近肌肉、软组织和骨骼,导致骨骼增生、牙齿发育畸形等。1983 年,SA Slavin 提出了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这一名称。迄今为止,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对此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指导其诊疗。

【关键词】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半侧颜面增生;脂肪过多症

1

背景

浸润性脂肪增殖症又名浸润性脂肪过多症,是一种发生 于躯干、四肢、骨盆、头颈部等软组织的类肿瘤类病变,其脂肪组织呈浸润性增生,无包膜,界限不清,质较软,呈淡黄色, 切面呈分叶状,其中发生于面部的称为面部浸润性脂肪增殖(congenital infiltrating lipomatosis of the face, CIL-F)。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是一种发生于婴幼儿面部的先天性、 非遗传性、浸润性脂肪组织增多的罕见病变,脂肪组织可浸润肌肉、软组织和骨骼,导致下面部骨骼异常增生,双侧下颌骨不对称,甚至牙齿发育异常,如巨齿畸形、乳牙和恒牙早期萌出、巨舌畸形、腮腺增生等[1]。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由 SA Slavin 等于 1983 年首次报道,提出此病具有以下特征:无包膜的成熟脂肪细胞,脂肪浸润邻近的软组织和骨组织,无恶性特征,可见此病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神经,邻近骨组织的异常增生。此病无明显性别倾向,通常出生即发病,儿童时期脂肪组织可迅速广泛性增生,至成年时期则增生速度减慢。1983 年,JG Hoehn 报道了 1 例面部浸润性脂肪增殖症表现的患儿,并将这种罕见的异常脂肪增生诊断为良性脂肪母细胞增生症。1987 年 G de Rose 等报道了 3 例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提出此病的病理类型,以及应与脂肪瘤、脂肪肉瘤相鉴别。1990 年,AGR MacMillan 等报道了 1 例面部浸润性脂肪增殖症合并邻近骨异常增生、巨齿畸形、牙齿萌出异常。2000 年,P Bouletreau 等报道了涉及下颌骨和髁突异常增生的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为患侧下颌的肥大、增生。2001 年,AA Obwegeser 等提出,半侧颜面增生症和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有相似的面部特征,但是半侧颜面增生症伴患侧身体的增生, 其中一例患儿在 4 岁时患侧较对侧身长长约 5 cm,认为半侧颜面增生症和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的发病机制不同。2000 年,O Unal 等报道了 2 例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合并半侧巨颅畸形的患儿,并将此诊断为不累及眼部的脑皮层脂肪瘤综合征。PL Padwa 和 JB Mullike 于 2001 年报道了 13 例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其平均年龄为 12.4 岁,其中 8 例伴同侧肢体肥大,12 例伴上睑下垂,9 例面颊部毛细血管扩张,6 例患侧面颊部毛发增多,12 例乳牙和恒牙的早期萌出,3 例牙齿缺失。2004 年,A Malik 等报道了 1 例 22 岁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合并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患者,同时伴后颈部和颈椎后部的增生肥大。2009 年, O Alkan 等报道了面部先天性浸润性增殖症合并颅脑畸形, 如半脑畸形、脑干和小脑肥大等。


2

临床特点

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的病理学特征包括无包膜的成熟脂肪组织浸润邻近软组织和肌肉,无脂肪母细胞, 缺乏恶性特征,可见纤维成分、增生的血管且血管壁增厚、增生的神经且纤维束增多、并伴局灶性纤维化[2]。

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的病理学特征包括无包膜的成熟脂肪组织浸润邻近软组织和肌肉,无脂肪母细胞, 缺乏恶性特征,可见纤维成分、增生的血管且血管壁增厚、增生的神经且纤维束增多、并伴局灶性纤维化[2]。

根据文献报道[4-7],总结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的主要临床特点:(1)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2)多出生时即被发 现。(3)左侧较为多见,面下 2/3 最易累及。(4)可伴同侧面骨如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的增生。(5)其他伴发病变:牙根发育迟缓、恒牙早萌、颅内病变如巨颅症、脑室变大、皮素色素痣及黏膜神经瘤等。(6)病变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大,青春期后仍然存在继续生长的现象。

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的典型 CT 特征为软组织内弥漫性脂肪密度(-120~-60 HU)占位影,界不清,累及周围肌肉、腺体、骨组织等[8]。MRI 可用于确定增生的组织为脂肪性疾病,并排除淋巴、血管畸形。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患者 MRI 的影像学特征为 T1 和 T2 加权像尚病灶呈高信号(与脂肪等强),而脂肪抑制像呈低信号,这些作为诊断的标准,因此术前无需进行病灶活检来确定病灶性质。MRI 检查也可用于观察面神经是否被脂肪组织包裹及有无颅内异常(如同侧巨脑畸形、脑室—大脑裂不对称扩张、蛛网膜囊肿、桥小脑角脂肪瘤等)[2]。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此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AK Haloi 等于 2006年的文献报道中推测可能与体细胞基因突变有关。胚胎起源的多能干细胞在激素、创伤、慢性辐射、肌肉化生或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影响下,可诱发体细胞基因突变,导致体细胞缺陷。1990 年,L Donati 等报道,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与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存在关联,2002 年,U Aydingoz 的报道中仅有 1 例 CIL-F 患者抗巨细胞病毒 IgG 阳性、IgM 阴性验证了这一假设。2011 年,RA Couto 等证实了新生血管与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的发病机制并无关联。2014 年,V Carpra 等 报道了 1 例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合并垂体激素缺乏症的女性患者存在 1q24.3q31.1 染色体缺失。2013 年,JC Tracy 等 报道中病变组织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表达阳性。头颈部脂肪组织及骨的发育来源于胚胎期神经嵴细胞的迁徙分化,神经嵴细胞任何质或量的改变均会引起相应组织或器官的病变。2013 年,S Yoshihiro 等研究表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神经嵴起源的前脂肪细胞比例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不明起源的前脂肪细胞,提示脂肪组织表达异常可能是一种多因素、多阶段的病变。血管周细胞也表达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而血管周细胞是出生后脂肪组织的可能来源之一,提示面部浸润性脂肪增殖症可能与血管周细胞异常有关。Forde 等[9] 对 2 例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患者的病变组织进行检测,发现 PIK3CA 基因存在突变,PIK3 由 PIK3CA 编码,在调节细胞增殖、黏附、成活和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IK3CA/AKT 信号通路可调节脂肪细胞、骨骼肌细胞、上皮细胞、成骨细胞等多种细胞的生长,在辐射、创伤和退行性脂肪转化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可以触发和加速脂肪瘤变[10-12]。Couto 等[12]研究表明,PI3K/AKT 信号通路与巨颅症、Proteus 综 合征、CLOVES 综合征、偏侧肥大多大型脂肪瘤病、纤维脂肪过度增长、巨指症等过度生长性疾病的发生存在相关性。Prasad 等[13]曾提出面部先天浸润行脂肪增殖症在解剖学上可能是三叉神经管区域过度增生的脂肪瘤病。


4

鉴别诊断

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的诊断需密切结合患者 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病理检查,以排除脉管畸形、血管 畸形等常见颌面部先天性疾病。

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的鉴别诊断包括淋巴、血 管畸形,各类型脂肪瘤(肌肉间脂肪瘤、肌肉内脂肪瘤、血管脂肪瘤、纤维脂肪瘤、脂肪肉瘤、脂肪母细胞瘤)和先天性过度生长综合征导致的进行性半侧颜面增生(hemifacial hyper-plasia, HH)[6]。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与半侧颜面增生的鉴别在于成熟的脂肪细胞浸润邻近软组织、骨组织和神经组织[14]。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还应与半侧颜面短小及进行性颜面萎缩(Romberg 综合征)导致的对侧颜面发育不全相鉴别。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 microsomia, HFM)[15] 主要累及起源于第一、二腮弓的组织结构而导致的面部不对称畸形,患侧下颌骨、颞下颌关节发育不良,小耳畸形,颧骨、 上颌骨发育不良,咬合平面倾斜,对应软组织发育不良等。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parry-rombery syndrome, PRS)为后天获得性疾病,患侧萎缩自颊部、唇部、额部逐渐延伸到一侧颜面的全部皮肤和皮下组织,萎缩侧与健侧界限分明,成为“类军刀伤”[16]。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为患侧过度增生类畸形,而半侧颜面短小与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为患侧发育不良或萎缩而导致的面部不对称,三者可明确相鉴别。中胚层中的一种或多种成分过度增长 (如血管性 Klippel-Trenaunay-Weber 综合征 KTWS、神经纤维瘤病、骨纤维异常增殖症、Proteus 综合征)可导致半侧颜面增生[17],其表现与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类似,其鉴别点在于前者发病年龄较晚,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且较好发于头颈部以外的部分。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评估,可以对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进行鉴别诊断,但与脂肪母细胞瘤和脂肪肉瘤的鉴别, 则需要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脂肪母细胞瘤和脂肪肉瘤的脂肪细胞数量增多,具有多形性,细胞有丝分裂增加。

5

治疗

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的治疗较为困难,目前尚无 有效的药物治疗,多采用手术治疗。目前治疗难点在于:手术治 疗难度较大,患者多为婴幼儿,且病变多发生于颜面部,病变 组织及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手术需兼顾颌面部功能和外形, 难以彻底切除。发病率极低,目前尚缺乏一定的治疗标准。

1998 年,N Kang 等报道,对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行多次手术治疗,以改善颧骨和眶周的双侧面部不对称。1999 年,C Gorken 等报道了对于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治疗的手术步骤,并提倡对于 CILF 患者需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多数情况下,手术无法完全切除病变组织,术后极易复发。1998 年,JE Kang 等曾报道了 18 例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经过 20 年的随访,统计其术后复发率为 62.5%,平均每个患者进行 3 次减瘤手术。2001 年,PL Padwa 和 JB Mulliken 报道了 6 例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 5 例在数月后即复发,认为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复发的主要原因。

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的手术时机目前仍存在争议。1983 年,S Slavin 曾报道过早期切除手术。1984 年, JJ van Wingerden 曾报道了一种争议性术式,即早期行手术 切除以恢复面部对称性、后期扩大切除至正常颊脂肪垫。Couto 等[11]持保守观点者认为,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无恶性特征,建议延期进行手术,以减少面神经的损伤和行减瘤手术的次数,多次手术是否可能导致组织恶变目前尚无报道。近期一些学者提出了其他治疗手段,如 PL Padwa 于 2001 年提出的吸脂术、KE Kim 于 2010 年提出的切除黏膜神经组织、患侧口角提升术等。2013 年,Tracy 等提出,术后使用沙利度胺、塞来昔布等抗炎药物可减轻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术后炎症反应,进而减慢复发速度。


6

总结

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可能是一种多基因改变的病变,发病病因及机制不明,临床表现复杂,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



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期刊官网:www.apsjournal.com

2023年每期定价28元,全年12期共计336元 

长按小程序图片,识别后即可快速进入

[微信小程序在线商城]

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56

编辑部订阅:024-24125660

点击查看审稿指南

咨询电话:024-24131293/2412566

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水动力辅助吸脂联合腺体切除术治疗男性乳房发育

氨甲环酸联合 A 型肉毒毒素导入皮肤改善色素沉着的临床研究

轮廓美容术后感染因素的临床分析

脱细胞真皮基质微粒与脂肪来源干细胞联合应用的进展

合并黄褐斑的获得性太田痣样斑激光治疗后黄褐斑加重的临床分析

创面修复——我们一直在路上

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国美容整形高峰论坛完美闭幕

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在线商城正式上线

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因为您的在看,鼓励我做的更好

原创文章,作者:中国整形美容外科杂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ye.net/192901.html

(0)
上一篇 2023年 4月 4日 下午7:32
下一篇 2023年 4月 4日 下午8:0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