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27 例患者。男性 15 例,女性 12 例;年龄 13 个月至 52 岁,平均(32.2±7.8)岁,病程 2 个月至 9 年,平均(2.2±1.6)年。颜面部痣(斑)10 例, 下颌部色素痣 5 例,耳前肿物(色素痣、葡萄酒色 斑)3 例,侧颈部色素痣 1 例,骶尾部褥疮 2 例,足跟后部褥疮 1 例,肢体瘢痕及肿物 5 例,面积 1.2 cm× 2.6 cm~11.7 cm×13.8 cm。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行相似形改良旋转皮瓣修复术。
1.2.1 术前设计 以椭圆形缺损为例,首先标记缺损形状,然后设计相似形皮瓣,皮瓣形状与缺损形态相似且略大于缺损部位,尽量使两长径(l—l')平行,并根据周围皮肤松弛程度及可移动度决定相似形改良旋转皮瓣的大小及与缺损的重叠面积,在保证缝合切口低张力的情况下使两相似形重叠部位 面积尽可能大,最大可达缺损面积的 20%,以减少皮瓣的旋转角度和距离(图 1)。尽量减小改良皮瓣长径 l 与缺损面积长径 l' 延长线的交角,最佳可使 两长径(l—l')平行(图 2)。
1.2.2 手术方法 根据缺损情况行周围组织较大范围皮下或筋膜下剥离, 最大程度降低皮瓣及周围皮肤张力,术中切除适量皮肤防止“猫耳”畸形,逐层精细减张缝合。相似形改良旋转皮瓣的蒂:长径比值应≤1:2,蒂短则限制皮瓣血供,以免影响皮瓣成活。见图 3。
图 1 相似形改良旋转皮瓣的旋转角度及旋转距离
图 2 相似形 改良旋转皮瓣长径 l 与缺损面积长径 l’延长线的关系以及皮瓣的蒂 与长径的关系
图 3 相似形改良旋转皮瓣的操作 a. 阴影部分为 皮肤缺损 b. 沿辅助线切开皮肤至皮下 c. 将皮瓣沿箭头方向旋转 d. 相似形改良旋转皮瓣的弧线形瘢痕
1.2.3 术后随访评价 术后第 1、3、6、12 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 10 个月。
患者对手术满意度根据“整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7]采用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5 个等级评价。量表包括 10 个条目,满意度计算方法按量表每项内容相应的分数计分,其中最高分 10 分、最低分 0 分,5~10 分判定为患者满意、0~4 分判定为患者不满意。
手术线性瘢痕于术后 6、12 个月选取 2 名未参与手术医师,按照瘢痕美容评估与评级(scar cosme-sis assessment and rating, SCAR)量表[8-9]和患者协作评估,评分共包括(1)医师部分:瘢痕扩展程度、红斑、色素异常、针孔或缝合痕迹、整体印象及肥厚或萎缩。(2)患者部分:24 h 内有无瘙痒和疼痛。最高分 14 分、最低分 0 分,评分越高,瘢痕越严重。
本组 27 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1 例骶尾部褥疮患者术后第 5 天出现切口感染经口服抗生素、局部换药后二期愈合;其余患者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术后并发症。除切口感染患者评分为不满意外,其余患者均对治疗满意。满意度 SCAR 评分量表评估,平均得分(5.1±2.8)分,≤5 分 21 例(77.8%),得分为 6、7、8、10、12、13 分各 1 例。
例 1,患者男性,13 个月,右颊部可见一 2.2 cm× 1.7 cm 色素痣,表面略粗糙、无毛发、稍有隆起,与周围皮肤边界清晰,周围无卫星灶,与深部组织无粘连,质软,无触痛。由于患者年龄较小且色素痣切除后缺损面积较大不能直接拉拢缝合,于全身麻醉下行右颊部色素痣切除、相似形改良旋转皮瓣法修复术,术后 7 d 拆线,缺损完全修复,右颊部轮廓未受影响(图 4)。病理诊断为(右颊部)复合痣。
例 2,患者女性,22 岁,出生后即发现左面部一类椭圆形 1.5 cm×1.0 cm 黑色色素痣,随年龄增长色素痣逐渐增大,且无停止生长趋势,目前色素痣增大至 5.7 cm×2.8 cm,表面粗糙稍有隆起,表面偶见黑色毛发,与周围皮肤边界清晰,周围无卫星灶, 与深部组织无粘连,质软,无触痛。局部麻醉后行左面部色素痣切除、相似形改良旋转皮瓣修复术,术 后 7 d 拆线,缺损完全修复,口角、发际线、耳屏位置未发生改变(图 5)。病理诊断为(左面部)复合痣。
图 4 右颊部色素痣切除、相似形改良旋转皮瓣修复术 a. 术前 b. 设计相似形改良旋转皮瓣 c. 术后 7 d
图 5 左面部色素痣切除,相似形改良旋转皮瓣修复术 a. 术前 b. 术后 7 d
旋转皮瓣是局部皮瓣的一种,根据 Yabanoglu 等[10]和邢新[11]的研究,旋转皮瓣是在整形美容外科中最常用的类型,传统旋转皮瓣具有以下优势:(1)在缺损边缘的一侧形成局部皮瓣,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利用皮肤弹性和移动性转移至缺损区覆盖创面,应用简单便利。(2)由于旋转皮瓣取自缺损的邻位,故皮瓣的厚度、色泽、质地等都符合修复缺损处的要求。(3)对于面积较小的缺损,旋转皮瓣既能覆盖创面又可缝合创口。但是传统旋转皮瓣也存在以下缺点:(1)在相同缺损面积下,传统皮瓣设计过程中由于缺损部分长轴 l 与设计皮瓣的 长轴 l' 成角,导致皮瓣想要旋转至缺损部位需要更大的旋转角度,更长的推进距离和更远的旋转距离,传统皮瓣的蒂位于皮肤缺损和皮瓣切口之间,限制了蒂的宽度(图 6),从而导致长径长度不足,最终限制皮瓣的面积,为覆盖缺损势必会增加切口张力(图 1,2,7)。(2)皮瓣的蒂长径 <1:2 时才能保证皮瓣血供,而且为保证皮瓣成活需保证蒂的宽度充足且厚度不宜过薄[8]。当缺损面积较大时,由于传统皮瓣旋转角度较大易发生“猫耳”畸形,需要做额外切口减轻“猫耳”,增加瘢痕长度(图 6)。有时有些延长切口的位置靠近皮瓣蒂,甚至可能影响皮瓣蒂的宽 度,影响皮瓣的血供。(3)术后易发生“猫耳”畸形和凹陷畸形破坏组织原有生理弧度,影响外观。
相似形改良旋转皮瓣则在传统旋转皮瓣的基础上具备以下优点:(1)相同缺损条件下,相似形改良旋转皮瓣由于设计时尽量使缺损部分长轴 l 与设计皮瓣的长轴 l' 平行,这样能最大程度减小皮瓣旋转角度和移动距离,做到无逆切切口或延长切口, 切口总长度相对较短(图 8)。(2)缺损面积相同的条件下,相似形改良旋转皮瓣的蒂位于皮肤缺损和皮瓣切口旁,做皮瓣切口时蒂宽度不受影响(图 2),再通过两侧较大范围剥离使周围被剥离的皮肤及皮瓣能充分旋转、推进、牵拉共同覆盖创面,能使切口张力更小,皮瓣血供更充分。(3)相似形改良旋转皮瓣切口多呈曲线或弧线,与传统皮瓣的直线形逆切口或延长切口相比,视觉上不明显。(4)其他方法是 将皮肤张力转移到皮瓣一侧,而相似形改良旋转皮瓣法是将皮肤张力分散到四周,减张充分,缝合时张力较小,不易形成瘢痕。(5)相似形改良旋转皮瓣法通过皮肤缺损周围多方向向缺损部位移位,再加皮瓣旋转共同覆盖创面,可使缝合后局部较平坦, 与周围形态吻合,无明显的凹陷、凸出或弧度改变等,尤其是面部缺损修复,可使双侧面颊形态对称、 保持正常生理弧度,故该手术除功能性修复外更能保证美学需求[12]。
图 6 传统旋转皮瓣需要延长切口及产生逆切口
图 7 传统旋转 皮瓣旋转角度、蒂与长径的关系
图 8 传统旋转皮瓣存在“猫耳” 畸形,直线形瘢痕
相似形改良旋转皮瓣法具有皮瓣成活率较高, 患者满意度较高,SCAR 评分 5 分以下占比高的特点,从医师和患者两方面共同证实该方式术后线性瘢痕较轻、恢复效果好。局限性是缺乏临床对照,并需要更多患者及长的随访时间。
相似形改良旋转皮瓣也存在一些待解决问题, 如适应证在身体各部位不尽相同,相似形改良旋转皮瓣法只适用于缺损周围皮肤量充分、弹性较好、 延展性较强者。当面临剥离范围较大,如何合理设计辅助切口使切口短、切除正常皮肤少、保证皮瓣血供、减轻组织外观形态异常,仍是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