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新闻中心
█ 医美视界——因医美人而生,与医美人同行!
做医美项目时,很多医生都会给出“按照疗程治疗”的建议,但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
对于是否需要按疗程治疗这件事,一般人在不了解的情况下确实无法做出判断。一些非手术类项目,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水光针、激光等,其实在专家共识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电子注射(水光疗法)专家共识
电子注射(水光疗法)通过空心微针将营养物质及药物,精准注入皮肤特定层次,有效补充透明质酸、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刺激胶原蛋白生成,使皮肤变得水润光泽,有效延缓皮肤衰老,改善肤质。
疗程建议:前3次按照2~4 周1次的治疗周期,第4次开始治疗周期可延长至3个月1次。
强脉冲光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皮秒激光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皮秒激光的临床应用中,强调了色素增加性疾病等几种适应症在治疗时需要多次治疗:
色素增加性疾病:其中对于真皮色素增加性疾病(如太田痣)治疗间隔一般为3~6个月,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一般数次治疗后可以痊愈。
黄褐斑:通常采取3~6次治疗,间隔时间1~4周不等(四周比较常见)。
点阵激光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点阵激光可以分为非气化型点阵激光(Er: glass 1550nm、1540nm、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Er:Fiber激光、红宝石激光694nm、铥纤维激光)和气化型点阵激光(主要包括铒激光、钇钪镓石榴石激光和 CO2激光)。
非气化型点阵激光:
光老化及皱纹:可以改善轻到中度皱纹,对眼睑皮肤松弛的改善也比较显著。进行4~5次治疗,治疗间隔3~4周,一般以中等程度红斑作为终点反应。
瘢痕:一般进行5~8次治疗,间隔3~4周,较多采用的是多回合治疗,以红斑作为终点反应。有研究证实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比治疗一个月后效果的更好。
黄褐斑:点阵1550nm激光、点阵1565nm 激光等治疗黄褐斑时(一般不作为治疗首选),通常治疗4~5次,间隔为3~4周,终点反应为轻度短暂的红斑。点阵红宝石激光(694nm)、点阵调 Q1064nm Nd: YAG 激光治疗黄褐斑,通常进行6~8次治疗,间隔2~4周。
气化型点阵激光:
凹陷性瘢痕:目前多进行4~5次治疗,间隔时间为3个月左右。
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需要通过重复多次治疗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患者之间的治疗次数存在较大差异,多数患者进行3~6次治疗甚至更多,间隔1~3个月左右。
中国化学剥脱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痤疮及痤疮瘢痕:极浅表和浅表剥脱可作为轻中度痤疮的辅助治疗。可以使用浓度20%~70%或50%以下浓度的甘醇酸,通常治疗3~6次,也可以使用浓度30%的水杨酸,通常治疗3~6次,间隔2~3周。凹陷性痤疮瘢痕需使用70%的甘醇酸,治疗6次以上,间隔2周,还有一种皮肤瘢痕化学重建术对凹陷性痤疮瘢痕也有效果,它属于局部高浓度三氯醋酸剥脱术,所用三氯醋酸浓度通常为50%及以上,间隔1~3个月。
医用射频皮肤美容与治疗专家共识
本文来源:希和生活美学
作者:小白羊
延伸阅读
敏感性皮肤研究进展
廖勇,敖俊红,杨蓉娅
作者单位:100700 北京,陆军总医院全军皮肤损伤修复研究所
作者简介:廖勇,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敏感性皮肤
01
流行病学
2001年,英国首次使用自我评价问卷表对随机抽取的18岁以上成人(3300名女性,回复率为62%;500名男性,回复率为52%)进行敏感性皮肤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有51.4%女性和38.2%男性自我评价为敏感性皮肤;其中10%女性和5.8%男性认为自己的皮肤非常敏感;敏感性皮肤女性出现化妆品相关主观不适感的发生率(53%)显著高于非敏感性皮肤的女性(17%)。
随后,全球范围有14个国家(美国、法国、德国、中国、俄罗斯、日本、比利时、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瑞士、荷兰及巴西)进行了敏感性皮肤的流行病学研究;除中国外(13%),敏感性皮肤的发病率均较高,为 25.8% ~ 53.8%,且除日本外(女性 55.98%、男性 52.84%),女性敏感性皮肤发病率(15.93%~61%)均显著高于当地男性(8.62%~38.2%)。欧洲的一项多国(法国、 德国、比利时、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及瑞士)参与的敏感性皮肤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不同国家发病率不同(法国及意大利较高,均>50%)。
02
发病机制
皮肤屏障功能:表皮屏障功能完整性主要是基于表皮脂质成分,表皮细胞间脂质成分异常可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研究发现,敏感性皮肤个体存在表皮中性脂质(神经酰胺)数量的显著减少以及神经鞘脂增多,导致其屏障功能稳定性下降,使外源性刺激物及过敏原易于透皮吸收,而经表皮水分丢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TEWL)的增加进一步加重屏障损伤。同时,受损的皮肤屏障减少了对神经末梢的保护。通过对 TEWL 的动态监测,敏感性皮肤人群与对照组的表皮屏障完整性存在差异,确实存在表皮屏障功能受损。
皮肤神经系统: 敏感性皮肤患者常常存在多种感觉不适症状,包括:刺痛、烧灼、疼痛、瘙痒及麻刺感,基于此有专家认为感觉神经功能异常是敏感性皮肤发病机制之一。首先,皮肤屏障完整性受损使得对原有神 经末梢保护不足,更易受到外源性理化因素刺激;其次,敏感性皮肤个体反复炎症反应后可能出现表皮神经末梢密度增加,该现象在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损中已得到证实。而针对敏感性皮肤女性的研究发现,敏感皮肤表皮内神经纤维(特别是肽能C纤维)的密度却显著低于非敏感性皮肤。推测皮肤感觉神经功能性高反应性(外周神经敏化)与敏感性皮肤的发生密切相关,而非数量增加。
皮肤免疫细胞: 损伤的皮肤屏障使外源性刺激物及过敏原易于透皮吸收,导致刺激性或过敏性反应;同时,外源性理化刺激对 TRPV1 的激活诱导皮肤局限性神经肽释放,如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后者进一步激活感觉神经末梢附近多种细胞(包括角质形成细胞、肥大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和T淋巴细胞)释放前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引起局部血管扩张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最终导致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向局部迁移,引起局限性炎症反应和相应的临床症状,如红斑、瘙痒及烧灼感。同时,局部炎症反应释放的多种炎症递质(包括:缓激肽、蛋白激酶和神经生长因子)可引起 TRPV1 表达上调以及受体致敏,进一步增加相关细胞的高反应性。
03
诊断
2016 年由法国 Laurent Misery 教授牵头,来自欧美日 7 个国家 13 位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了敏感性皮肤定义专家共识:对于常规刺激(正常状态不出现异常 感觉)出现不适感觉(包括刺痛、烧灼、疼痛、瘙痒 及麻刺感)的一种综合征;该不适感不能被任何皮肤病相关皮损所解释,皮肤外观可正常或伴有红斑;敏感性皮肤可累及全身任何部位,特别是面部。敏感性皮肤的评价方法较多,包括主观评价(敏感性皮肤问卷调查表)、半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
由于敏感性皮肤的定义基于主观症状,目前认为问卷调查表是诊断敏感性皮肤最好的方法,Laurent Misery 等制定的 10 题问卷表(sensitive scale-10),能够快速判定及评价敏感性皮肤,且评分结果与皮肤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quality of life index,DLQI)有较好相关性。最新的研究证实,辣椒素试验被认为是目前判定敏感性皮肤可靠的半主观试验,同时可配合血流及电流检测患者的反应性;而其他半主观刺激试验(单一物质反应性)阳性并不能预测对其他刺激的反应性;而其他的各种客观评价方法只能作为敏感性皮肤患者皮肤状态的辅助诊断方法。
04
治疗
由于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既往皮肤科临床医生关注度不足,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故目前尚无标准、特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避免可能引起或加重不适症状的理化刺激是治疗的基础;避免环境温度的剧烈变化,对于空气污染、冷风天气以及紫外线的物理性防护,避免吸烟、饮酒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其次,敏感性皮肤患者应在专业皮肤科医生指导下选择护肤品并调整护肤习惯,避免使用含有剥脱性成分(维A酸、果酸及水杨酸等)的护肤品;选择温水清水或无皂基温和洁面产品清洁,严格控制每日洁面次数,洁面后及时外用针对敏感性皮肤的保湿滋润护肤品,从而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并增加表皮屏障稳定性。
如果通过上述方法症状仍不能得到有效缓解,患者需要专业皮肤医生给予药物及物理治疗。必须避免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基于 TRPV1 在敏感性皮肤发病机制中的核心作用,德国学者给予敏感性皮肤患者含有反式-4-叔丁基环己醇(TRPV1选择性受体拮抗剂)的外用制剂,可显著降低辣椒素诱导的烧灼感;随后的临床研究证实,含有反式-4-叔丁基环己醇能够 快速缓解敏感性皮肤患者的刺痛感,可作为有效治疗敏感性皮肤的医学护肤品。
谢志强等研究发现,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可终止或降低敏感性皮肤患者的不适症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皮肤感觉神经末梢 TRPV1 功能有关。
具有抗炎作用的中药提取物(包括黄酮类化合物、马齿苋及甘草提取物)也可以明显缓解敏感性皮肤患者的神经感觉伤害症状及红斑反应。
低能量激光可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明显改善敏感性皮肤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客观临床表现,是敏感性皮肤炎症期的有效物理治疗手段。
肠道益生菌具有调整宿主免疫稳态的作用,一项随机对照双盲研究发现,补充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可降低敏感性皮肤患者皮肤的敏感性并促进皮肤屏障功能的修复。
DOI:10.11786/sypfbxzz.1674-1293.20170412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7,10(4):227-230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杂志原文!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订阅方式:
① 邮局订阅(适用于单位或图书馆统一征订)。全国邮发代号:2-946。
② 编辑部直接订阅(适用于单位批量或个人订阅)。通过邮局汇款至“北京市东城区南门仓5号《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编辑部”注明订阅数量、邮寄地址,并请致电010-84008103。
本文来源: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精彩回看
↓分享给朋友看看 | 好看请点这俩↓ |
原创文章,作者:医美视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ye.net/267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