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A醇被欧盟限用引发的大讨论。 日前,小红书某位自称“6年专业护肤博主”的用户发布了两篇关于维A醇护肤的笔记,笔记封面标注“特大喜报”的大红字样,向网友们宣告“欧盟禁用高浓度维A醇”的“重磅消息”。而在这则笔记下,所谓的“A醇党”和“A醇黑”们,开展了一场激烈的理性护肤“讨伐”。 事情起源于两周前,文章开头提到的博主在视频中强调,“早C晚A”护肤搭配、“一夜回春”等之类的说辞不科学,反而会加重皮肤屏障受损,令皮肤呈现出油量少的现象。 他说:“早C晚A的概念是早期某公司为了推其代理的国外小众品牌,签约了一批博主鼓捣起来的。C和A的搭配理论上是可以1+1>2,但同时刺激性也会变得无法预测。” 这条视频之后,这名博主近期再次开启了维A醇安全性的话题。围绕“高浓度维A醇被欧盟禁用”的话题发表了长篇评论,列举了维A醇的潜在威胁之后,他点评道:“这是一件很有作为、有意义的事情,让护肤回归理性化,保证护肤是一个安全的过程,而不是为了一个实验数据和理论效果疯狂的卷浓度而完全不顾副作用和风险。” 对此,有的网友表示赞同,还有部分网友持怀疑态度:“完全没看出有什么可高兴的”,更有甚者联想到了阴谋论,因为维A醇风太大,动了资本的蛋糕,所以不断有人夸大维A醇的副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该博主在笔记中使用了一张题为“The SCCS Notes of guidance for the testing of cosmetic ingredients and their safety evalution, 12th revision”(SCCS第12版《化妆品成分测试和安全评估指南》)的背景图。 这张截图中的原文件是今年5月16日SCCS最新发布的指南,主要包含欧洲化妆品物质检测和安全评价的相关信息,重点是关于化妆品成分,同时也间接给出安全评估方面的一些指导。而第12版修订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11个方面,但其中并未涉及到维A醇的浓度限制。 从博主发布的笔记全篇来看,他想表达的内容有很多。先是高浓度维A醇被欧盟禁用,再是小红书上盲目使用维A酸处方药“护肤”的现象泛滥,还有“无良护肤品厂家”盲目卷浓度、市场乱象严重等等。 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国内护肤品牌确实存在卷浓度的现象,市场乱象遭受博主们的讨伐确实也无可厚非。 此外,在小红书上也能看到不少与“维A酸打卡”相关的笔记。很多用户不按医嘱,将维A酸处方药作为普通护肤品来使用,并宣称维A酸能够美白、祛痘、去粉刺闭口,相关视频的点赞量和收藏量已经过万。 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一张信息错位的文件截图上扩散消息,吸引眼球,其专业性和可信程度也会受到质疑。 行业资深人士三亩在公众号中写道:“过高浓度的维A醇,本来就不应该被配方师考虑,因为这太‘冒险’——为了更容易吸引人,而把吸引来的人放在风险之中。这种方法,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耍弄聪明,一种让别人承担后果而自己获得收益。当然,用‘套红印刷体’,依据一个来源不确定的信息,写‘特大喜报’,似乎也有点轻佻。” 虽然内容存在纰漏,但“高浓度维A醇被欧盟禁用”确有其事。随着实验分析和数据的不断完善,欧盟已经逐步明确了维A醇的安全浓度。 早在2016年,SCCS就发布了关于维生素A(视黄醇、视黄醇乙酸酷、视黄醇棕榈酸醋)的科学意见评估其在化妆品中使用的安全性(SCCS/1576/16),并得出结论:0.05%浓度视黄醇当量在身体乳液中使用是安全的,0.3%浓度视黄醇当量在其他驻留类和淋洗类化妆品中使用也是安全的。此结论与2022年SCCS更新的维生素A科学意见(SCCS/1639/21)保持一致。 6月8日,据欧盟TBT官网显示,欧盟拟对欧盟化妆品法规(EC)1223/2009进行修订,拟将染料木黄酮、大豆苷原、曲酸、视黄醇、视黄醇乙酸酯、视黄醇棕榈酸酯、α-熊果苷和熊果苷列入附录III(化妆品限用成分清单)。 欧盟在题为《修订欧洲议会和理事会第1223/2009号条例(EC):关于维生素A、α-熊果苷、熊果苷以及某些物质的使用在化妆品中具有潜在内分泌干扰特性》的文件中表示,根据国际化妆品成分命名法(INCI)分别命名为“视黄醇”、“醋酸视黄酯”和“棕榈酸视黄酯”,统称为维生素A。 化妆品中维生素A对消费者整体暴露量的贡献虽然很低,但可能会让食品和食品补充剂中维生素A暴露量最高(占总人口的5%)的消费者感到担忧。因此,在这份修订文件中,欧盟拟将三种维A类成分限制最大使用浓度,这与此前SCCS发布的科学意见相符。 这意味着,0.3%以上的高浓度维A醇将不能使用在驻留类和淋洗类化妆品中,对此,行业人士普遍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化妆品中用到的视黄醇及视黄醇衍生物在进入人体皮肤以后,会经过重重转化最后是以维A酸的形式直接发挥作用,比如我们熟知的A类的抗老功效,就是视黄醇转化为维A酸以后直接作用于真皮层的成纤维母细胞,通过刺激成纤维母细胞产生更多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来实现抗老的功效。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我们的真皮层里除了成纤维母细胞之外,还存在有大量的毛细血管,这些转化来的维A酸透皮进入真皮层后我认为是有一定的概率会进入毛细血管进参与到人体体循环的,其实这个就类似于口服医药的路径了。大家都知道在医药领域,口服维A酸是有风险的,所以高浓度的A醇透皮以后也是有巨大风险的。”知乎专业博主k博说道。 此外,k博还表示,很多高浓度的猛药成分,比如A醇,VC类,其实在每天使用后,并不是非常快速的就会被消耗代谢掉,很多时候都会在角质层里有累积,当浓度累积到一定程度,那势必会因为局部浓度过高而对皮肤里面的一些细胞产生细胞毒性,影响到正常细胞的生理功能。所以欧盟近期出台的限定高浓度维A醇的使用,我想也是发现了这些隐患,并在具备了科学的证据链基础上接受同行评议后所做的正确抉择。 事实上,在学术层面,已经有不少研究证明了维A醇的效果与其使用浓度并不成正比。2020年,Malwina学者对比了0.3%和0.5%浓度的A醇产品效果,结果显示,二者效果无显著差别,但0.5%浓度组严重不良反应的人数更多。 目前,国内并没有对维A醇的使用浓度进行明确的限制,但在2021年版的原料目录中已标明,维A醇的驻留类产品最高历史使用量是1%。 某行业人士指出,欧盟在很多年前就开始建议使用0.3%以下的维A醇浓度。目前国内产品很少会高浓度的维A醇,所以,欧盟修订维A醇的限用浓度,对国内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成分控鲍峰博士同样在公众号中表示:“维A醇作为皮肤科临床被验证了几十年的功效成分,随着配方进步刺激越来越小的成分,上帝的万能钥匙——如果之前用着没啥问题,那就接着用。” 那么,市面上的维A醇产品主要的使用浓度范围是什么? K博介绍道:“目前在国内,市面上的维A醇产品浓度范围大多数都在0.05%-0.3%之间,当然也有少数产品会添加0.5%、1%浓度的维A醇。” 根据0.3%及以下、0.5%、1%的维A醇浓度阶梯,记者对国内销售的部分维A醇产品进行如下归类: 即便有的产品中添加了0.3%以上浓度的维A醇,在配方中也会采用包裹技术或者复配其它成分,来达到中和刺激性的效果。 此外,随着维A醇的新兴替代成分崛起,传统的维A醇产品热度已经大不如前。HPR(羟基频哪酮视黄酸酯)、补骨脂酚、“植物维A醇”等新型成分,不需要转化为维A酸就能发挥出类似的抗衰功效,凭借着更加温和安全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 而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诸如“早P晚R”这类以功效为主导的护肤公式,不再聚焦于某一个成分,让产品选择更加灵活,这种新型护肤理念似乎也具备较高的公信力。 这种变化的背后,折射出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期待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人关注到的已经不仅仅是“猛药型”的功效,更在于对产品安全、温和的高要求。 不管是护肤理念的转变,还是法规层面对成分做出的种种约束,其实都在帮助行业走出“过度追求功效,强行叠加成分浓度”的怪圈。 k博说:“这几年虽然功效护肤大流行,但似乎很多品牌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功效性护肤,很多品牌简单的把功效护肤理解为比拼活性原料以及原料的浓度,我认为这个是错误的解读和实施路径。我认为真正科学的功效护肤,是以更精准的手段去洞察皮肤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就是靶点),然后基于靶点去做精准成分的筛选,并辅以科学有效的透皮递送技术和配方体系,来实现精准的功效。总而言之,就是在注重体验的同时如何让活性成分以安全的剂量、更精准的方式进入到皮肤去解决我们的皮肤问题,这个才是功效护肤的真正价值所在。” 对于消费者来说,与其关注高浓度维A醇在国外不能用这件事是好是坏,不如花更多时间去了解产品背后的科学逻辑。毕竟在技术的加持下,单纯的成分浓度已经不能说明什么了。 信息来源丨小红书、成分控、三亩叔、欧盟TBT官方网站 视觉设计:筱情 ·END·
作者 | 诗 诗 是“专业博主”哗众取宠?还是理性护肤抗议?
高浓度维A醇被欧盟禁用到底是怎么回事?
维A醇市场“降温”?
微信排版:高高
责任编辑:Lucky
原创文章,作者:聚美丽,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ye.net/299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