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化化妆品发展现状
A:个性化一直在化妆品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消费者在线下购物时,美容助理会根据门店的培训、自身的经验以及可能从中赚取的佣金来为他们推荐产品。这种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消费者感到被关心,购买前试用产品可以增加其参与度和信任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消费者足不出户便可访问海量信息,有了更多对比和理性的选择机会,并将个性化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早在2014年,欧莱雅就发布了一款名为Makeup Genius的应用程序,允许用户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虚拟测试眼线笔、新眼影。
2015年,欧莱雅旗下品牌兰蔻开始在美国Nordstrom百货商场专柜提供定制粉底液活动;2018年,修丽可高端个性化皮肤学配方仪D.O.S.E.在美国上市,并被时代杂志收入2019年TOP100最佳发明榜单;2019年,资生堂推出会员制物联网护肤服务品牌Optune,提供了80000种能与用户日常皮肤状况和生活环境相匹配的护肤模式。
此外,还有许多可用的诊断工具、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在线专家等为消费者提供指导。据Forrester一项研究发现,77%的消费者愿意选择、推荐或为提供个性化服务/体验的品牌支付更多费用。而Accenture的报告显示,75%的消费者更有可能在品牌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推荐时进行购买。
为解决个性化问题,各大公司/品牌正在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来提供个性化服务。
一是问卷测试,以找出客户偏好并生产定制产品,Function of Beauty, Hair Lab by strands, Il Makiage, Skinsei等公司均采用这一方式。
二是定制配方,如强生公司通过其Neutrogena MaskiD技术制作的3D打印面膜、Mink beauty为客户提供3D打印的眼影、以及Shespoke开发的软件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定制混合唇膏等。
三是家用设备,如欧莱雅在2020年推出的新型家用设备Perso智能AI系统,可以让用户定制专属于自己的口红、粉底或护肤品;以及欧莱雅在2023年CES期间发布的AR画眉工具Brow Magic等。
四是DNA测试剂盒,允许公司根据用户的基因创建定制产品。如Allél通过DNA测试分析用户的基因,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护肤产品。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也为品牌的护肤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护肤品牌Proven Skincare表示,公司自有的AI平台包含超过100000种产品信息、2000多万份用户反馈、4000多份科学出版物等,能为用户提供最有效的护肤成分数据。
整体看来,海外定制化妆品市场发展较为成熟,有香水、护发、彩妆、护肤等多种品类,分为分装、产品混合调配、产品与特定成分混合调配、配方定制、智能设备研发等定制方式。目前,欧美国家未对定制化妆品制定相关政策,例如定制化妆品虽然必须遵守欧盟化妆品法规1223/2009,但没有明确的指导方针来确保其合规性。
挑战与机遇
Q:定制化化妆品存在哪些门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其次,定制化本身并不提供成分或配方的解法。例如护肤,我们依然要对各种肌肤类型和肌肤问题提供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有完备的成分及配方库,才有可能定义出明确的算法,让输入信号产生输出。如果是彩妆,我们很容易对获得的颜色进行直接的验证,易于得到反馈并对算法进行优化。与之相反,护肤的“效果”却不是即时的,定制护肤产品是否是最优解、如何进行验证和算法的优化,都需要进行大量的用户数据分析与管理。
这些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挑战与成本对传统化妆品公司而言已是不小的门槛,跨行业合作才能实现技术突破。早在2012年,欧莱雅就成立了隶属于集团研究和创新部门的技术孵化器,负责开发科技相关的消费品,并在法国、美国、日本、中国多地设立实验室进行技术孵化。
从市场层面来看,产品落地形式的有效性、用户群的精准选择、用户需求的精准满足和恰当的性价比等都非常关键,定制化妆品也不例外,需要洞察消费者核心需求、产品价值创造点等。
Q:定制化化妆品与前端研发有哪些关联?品牌如果要做定制化化妆品,相应要做哪些准备和调整?能否介绍下欧美的经验?
A:实现定制化化妆品,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个性化定制,通过对大量行业数据的分析,包括成分、产品和消费者需求、反馈状况等统计数据,将消费者的特定需求与特定成分相匹配,从而生产出完美的定制产品。作为使用人工智能快速交付个性化产品的佼佼者之一,Proven Skincare开发了护肤品“皮肤基因组计划”数据库,并荣获麻省理工学院2018年人工智能奖。目前,该数据库已分析了20238种护肤成分、100000种护肤产品(包括奢侈品、处方药、非专利药等)和2000多万条用户评论反馈,其中还包含了消费者的生活环境如湿度、水的硬度及紫外线指数等数据,为定制化妆品的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是个性化营销,利用线上和线下渠道收集消费者数据。例如瑞典美容科技公司FOREO推出的一款人工智能面部清洁设备LUNA FOFO,可通过面部扫描进行个人推荐,使用嵌入式传感器分析皮肤并创建定制的按摩程序。该设备附带一个移动应用程序FOREO,被称为袖珍美容教练的智能自学数据收集中心,要求用户给自己的皮肤评分并报告皮肤的保湿度。基于根据用户的皮肤状况,设备会自动调整T-sonic技术的脉动功率、频率和持续时间,并不断地学习和优化。
三是个性化制造,根据消费者数据预测皮肤将会随时间产生何种变化,这种定制模式能够确保消费者忠诚度和重复购买。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家新创公司Atolla,使用机器学习来识别皮肤问题推荐个性化的护肤精华液,通过每月定期订阅系统追踪消费者的皮肤变化情况。从长远来看,Atolla将会创建一个跨年龄、种族的皮肤数据库,随着时间的推移预测用户皮肤的变化,并主动调整和定制产品。
一个初创的定制化妆品品牌,需要在硬件检测、AI算法、用户数据管理等方面做好跨学科的技术准备。如果说传统化妆品行业在皮肤科学等相关领域、配方功效及肤感体验上有较好基础,那么这些跨界技术的有机运用则是更大的挑战,需要引入其他行业的技术并做好配方开发的协同。
Q:定制化化妆品是否有可能做到“一人一方”?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A:在智能化的基础上,理论上“一人一方”是可以做到的,但现实中说到底是成本与收益的权衡问题。目前美妆护肤需求不断细分,如果配方的离散程度已经足以满足细分人群的需求,那么有限的配方组合也可以达成很好的效果,并且更易控制成本。
相比于“一人一方”,我们认为更有价值的是实时检测带来的智能化动态方案。毕竟,每个人的肌肤状况都是独特的,肌肤状态也会受环境、气候、年龄、饮食、身体状况等条件影响而发生动态变化,单纯说“一人一方”意义并不是很大。
Q:定制化化妆品对上游供应链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A:从某种意义来讲,品牌方实际上是供应链企业的定制客户。供应链企业对个性化定制领域的探索与企业属性相关,其本身就是ODM、OEM企业,有着先天的技术优势。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产业链的边界,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企业重点打造供应链平台。企业对单品类功效进行深度细分化、小众化,为需求者推出平台定制品牌产品,发展一站式供应链平台,并催生了C2M的商业模式,如阿里巴巴旗下的犀牛工厂。
C2M模式强调制造业与消费者的衔接,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用户定制模式,通过小批量、反应快的柔性供应链,实现按需生产,极大降低产品在销售链路中的试错成本;同时,从商品生产到终端消费者,跳过品牌商、代理商、销售终端等渠道和中间环节,实现成本控制。在美妆行业,很多大型OEM企业建立柔性供应链体系,逐渐取消最低起订量的规定。同时成分党的流行也促使国内“实力派”企业打造供应链体系,越来越多的上游生产企业进入消费者视野。在化妆品行业,品牌的加持非常重要。虽然技术生产是定制化的难点之一,但个性化定制的主体是消费者,载体是品牌。没有直面消费者的品牌加持,单纯的技术方案不一定能够打动用户。如同宝洁的素颜仪,同样出色的技术,如果没有彩妆品牌加持,其成功的可能性远低于品牌定位精准的YSL口红打印机。因此,上游供应链和品牌定位清晰、用户精准的品牌方合作,才更容易达成市场转化。
Q:定制化化妆品与定制化原料是否有关联?
A:目前,行业现存的“定制化妆品”大致可划分为模块化化妆品和独一性化妆品两类,前者主要为不同功效化妆品的搭配及组成,后者则是凸显其可提供独创原料、打造独一性化妆品,并无限接近“一人一方”的理念。我们认为,定制化原料是目前品牌增加差异化、塑造品牌力的有效方式。为单一用户定制原料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因为从原料到成品的安全及功效均需开展针对性的研究评估,所需的时间和成本不一定被个体用户所接受。如果未来原料活性物可以智能化到与个体肌肤微生态共同培养获得,或许可以为用户个体问题提供最优解。
中外发展差距
Q:国内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外能流行一对一的私人订制,是因为很多国家的化妆品不需要备案,但在中国不行”,这是否属实?欧美在定制化妆品的法律法规方面有哪些要点?
Q:您认为定制化化妆品更多是一种营销方式,还是能够推动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价值,甚至推动行业上游的发展?
A:产品创新离不开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化妆品行业属于典型的消费品行业,要时刻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也正是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才给这个行业带来了长久的活力。当“90后”“00后”成为全球美妆产业的核心用户,他们更加强烈的个性化需求引领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潮流。在个性化服务上,需要关注如何“匹配个体需要的功效”并提供“个性化体验”,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我们提供了个性化需求的合理性与科学依据。例如每个人的肌肤状况都是独特的,甚至每一张脸上的肤质分布都是不均匀的,每个人的肌肤状态也会受环境、气候、年龄、饮食、身体状况等条件影响而发生动态变化。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皮肤微生物组学、表现遗传学等都在拓展我们认知的边界,为皮肤科学带来全新的注解。同时,肌肤检测技术、基因检测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AI算法等跨学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跨学科融合,也让我们看到提供皮肤解法的可能性。
当合理的需求客观存在并不断增长,技术的可实现性不断提高、成本下行时,个性化服务终会找到可落地的解决方案,我们要以更积极、更长期主义的心态来面对个性化服务的发展趋势。这次创造性的试点机会,对行业内真正有实力、有企图心的企业来说是巨大的发展机遇。头部企业率先打开局面,让消费者能够更快地在定制化领域接触到好的国货产品,为行业带来正向反馈,再持续地把蛋糕做大。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我们要谨防“挂羊头卖狗肉”欺骗消费者,另一方面也不能对真正的科研创新吹毛求疵。宽容度和灵活度的缺失,会让个性化定制行业丧失活力和前进动力。
本期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潘志博士 环亚集团全球首席科学家
冯楚梅博士 美国雅儿全球首席科学家
主持嘉宾:
周显志博士 欧莱雅美国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兼科技总监
原创文章,作者:美妆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ye.net/303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