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溪木源的敏感肌差异化突围路径。
”
在新品频出、竞争激烈的全球敏感肌赛道,随着敏感肌人群市场规模激增,以及该人群多样化需求的涌现,市场对敏感肌护肤品的功效研发开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日,在新加坡举办的第25届世界皮肤科大会(以下简称“WCD世皮会”)上,就有研究表明,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抽样发现,样本中敏感肌人群比例高达70%,其中40%的敏感肌人群无法找到一个明确的诱因。
而由于不同人种、不同人群的敏感性皮肤表现不同,外加环境变化和生活方式等因素,都对皮肤敏感有着极大影响。其中,在针对中国人群进行的抽样调查中,显示生活方式是肌肤敏感的重要诱因,如压力、睡眠不足、出汗、激素的变化、饮食、卫生不当、药物治疗都会导致肌肤敏感。伴随着不同敏感人群及敏感成因的出现,过往“全肤质适用”的护理和修护策略已满足不了敏感肌人群的需求。
由此,护肤品牌惯用的依靠某一成分、配方或是某一大单品抢占敏感肌市场的策略已不奏效;而国际大牌对于中国敏感肌人群来说,也有可能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作为聚焦疗愈亚洲敏感肌肤的品牌,溪木源研发合伙人、高级研发总监Josh在WCD世皮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针对敏感肌赛道的产品创新和开发,要充分考虑肤质细分、人群差异、耐受性等,采用更针对化、科学性的专业护理方案。
▲溪木源研发合伙人、高级研发总监Josh于世皮会受访
从依靠爆品山茶花系列攻入干敏肌护理赛道,到不断拓宽针对细分敏感肌的产品矩阵,成立不到四年的溪木源,2022全年GMV就已突破15亿元,俨然成为行业中一匹不可忽视的黑马。美妆网发现,在竞争白热化的化妆品行业中,溪木源之所以能快速“冒尖”,正是找对了“敏感肌”这个细分赛道。
专“研”敏感赛道
找准差异化突围路径
据欧睿咨询统计,2020-2022年,中国敏感肌护肤品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已达到27%,呈高速增长之势。同时纵观敏感肌赛道的发展,也历经了3次迭代。2004-2008年为敏感肌护理1.0时代,消费者对敏感肌没有明确概念,需求还停留在解决肌肤灼热、紧绷起皮等阶段,注重舒缓修复功能;2008-2020年为敏感肌护理2.0时代,随着市场对消费端的教育深化,大家对敏感肌的成因有了一定认知,也更认可敏感肌专研品牌,追求天然温和的配方,并开始关注舒缓和屏障修护功能。
当下,市场已步入敏感肌护理3.0时代,消费者对敏感肌肤的认知更成熟理性,不仅对成分有要求,还进一步关注到更强功效、更细分的功效护肤领域,需要更高活性、高功效的精准护理产品。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联合溪木源发布的《2022中国敏感肌专业护理洞察报告》发现,不同肤质、不同场景下敏感肌人群护肤功效需求各有偏好,如干敏肌人群更偏好具有保湿补水功效的产品;油敏肌人群更关注控油、淡化痘印等需求,面临换季场景,则更多对舒缓敏感、修护红血丝等提出诉求;而因熬夜等作息习惯导致的敏感肌人群,则对抗初老、淡化细纹等进阶功效提出诉求。
溪木源之所以能立足于敏感肌专研赛道,成为国内“全肤质敏感肌专业护理市场第一”的品牌,Josh也在WCD世皮会上道出了“真相”:溪木源产品开发的基础一定是基于敏锐的市场洞察。从2019年起,溪木源对产品开发就有两个要求,一是技术洞察,要有充分的学术研究验证;二是从科研到临床,要做大量的、足够多的人体测试,甚至要在中国权威的皮肤科医院做临床功效研究,以确保产品功效最大化。
基于此,溪木源也“定制”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研发体系,即“五维科研模型”。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内部自建、外部共创,将“消费者、高校研究所、原料实验室、三甲医院、智能制造”五大板块进行整合,打通“需求洞察、基础研究、原料配方、功效测评、智能制造”的循环通路,真正实现从消费者需求到临床功效的全链路闭环。
在这一创新性研发交互体系下,溪木源不同于市场同质化极高的讲究高浓度、高活性的成分党路线,转而以“精巧配方”的差异化突围。锚定亚洲敏感肌人群,专研敏感肌细分肤质科学护理,并以目标消费人群的需求为核心,接连开发出针对干敏肌的山茶花系列、针对油敏肌的层孔菌系列、针对痘敏肌的愈创木系列、针对敏感肌抗衰的芋螺系列,以及针对敏感肌美白的樱花系列等,抢占愈发“精细化”的敏感肌市场。
通过全链路的整合,满足不同细分敏感肌人群的功效护肤需求,溪木源在深化品牌定位的同时,也塑造起品牌在敏感肌赛道上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伴随着科研技术在行业的地位愈发重要,如何将前端的科研成果落地应用、将基础研究资源与品牌发展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为产品研发和营销提供完整的科学证据链,也成为品牌亟需思考的议题。
然而,如何保证技术研究成果的落地,又或者如何科学推广实现商业变现。在科研的转化与应用上,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成功公式。
但溪木源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Josh介绍,溪木源基于敏感肌相关通路的网络机制研究、构建完善敏感肌网络通路地图,解析敏感肌相关靶点共13642个,并建成了AI辅助联合生物芯片高通量筛选系统。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不仅夯实了溪木源对于敏感肌的基础研究,为敏感肌相关功效性护肤品开发提供指导创新解决方案,更获得了广东省化妆品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而在“产学研医”转化的打通上,溪木源不仅通过旗下实验室Simpcare Lab联合清华大学珠三角研究院共建了敏感肌数据库,开展针对敏感肌的基础研究;还长期与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等5所三甲医院联合开展临床合作,深入研究针对敏感肌安全有效的护肤方案。
为了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溪木源还独创Simpcare 1609技术。该技术一方面能抑制神经向TRPV1过度表达;另一方面能抑制外界压力、刺激产生神经向的不适感;还能抑制经典炎症因子释放、血管扩张,全方位解决敏感性皮肤泛红、刺痛、灼烧的问题。一般护肤品常选用马齿苋这个经典成分来达到这个效果,而据临床功效测试结果显示,Simpcare 1609抑制TPRV1能力是马齿苋的4.47倍,舒缓泛红临床效果是德国原料巨头公司某同类成分的11.15倍。这项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在愈创木祛痘系列、层孔菌系列及山茶花系列等敏感肌护理产品中。
▲溪木源愈创木祛痘精华液在世皮会上亮相
以溪木源愈创木焕能修护精华液为例,其为油痘敏肌消费者解决起痘困扰带来了全新护理方案——告别“刷酸焕肤”的“破坏-重建”传统方式,围绕痘痘全生命周期护理,深入调理出不易长痘的肌底。这种更有效、更安全、更全面的方式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在今年的618大促上,愈创木精华登上天猫祛痘精华和控油精华两个类目回购榜榜单的第一。又如,针对油敏肌专研的层孔菌水乳,则采用超分子技术萃取高活性物,实现无酸精准控油,该技术成果不仅收获了“广东省化妆品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层孔菌水乳更是稳居天猫榜单护肤最大子类目“面部套装”年度回购榜TOP2的位置。
据了解,截至目前,通过独立及联合研究,溪木源已申请并应用专利49 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还投稿、发表 SCI 论文8篇。
纵观溪木源的发展路径,我们不难发现,它不仅“专一”,始终专注其目标客群敏感肌人群,围绕他们的核心需求不断更新迭代;也很“偏执”,专挑行业的“痛点”下手:如自创立之初,就和北京工商大学三立慧评合作建立了功效联合实验室,对原料商提供的成分乃至配方进行全面彻底的功效检测。
“我们始终认为,不仅要看原料商的数据,更要自己掌握一手数据,只有这样,后续的产品开发才能更全面、更精准。”Josh解释道。而这一系列的布局,不仅增强了溪木源的产品力和功效可信度,更反过来增强了品牌的研发和技术优化的能力。这对一个新锐品牌而言,十分难得。
同时溪木源坚持对产品配方进行细胞级体外评价和人体评价,以数据化评估手段确保溪木源产品的功效性和安全性。据了解,截至目前,溪木源已经累计完成超过400项临床功效测试。仅是去年,溪木源完成的检测人体功效测试项目数量,已经是行业同等规模企业年均检测平均水平的近10倍。
一般而言,可持续的商业化发展路径,往往是技术研发与商业落地相辅相成,技术研发创新可以
推动业务的商业化落地,商业应用成果也可反哺技术和产品的迭代创新。显然,溪木源深谙这一点。
竞逐国际舞台
“溪木源”们正在发力
毋容置疑,在“消费者主权”时代,品牌唯有深刻洞察目标客群,方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穿越经济周期。如今,美妆网很高兴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国货美妆品牌正朝着这个方向进阶。
在本届WCD世皮会上,我们还惊喜的发现,许多如溪木源一样的国货新锐品牌开始登上了国际的舞台,他们正是想通过碰撞世界皮肤学前沿科技,和世界顶尖的专业人士保持科学交流,为品牌的科学研究寻找新的可能性。以往,在与国际“学术”接轨这一方面,强势的传统品牌更驾轻就熟。但近几年,这一局面正慢慢被打破。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新锐品牌,也具备和他们的主流消费者群体Z世代同样的特质——热爱分享、善于吸收、拥有国际化视野。虽无法与传统品牌拼纵向的发展历史与技术沉淀,那他们就横向开拓,通过国内外的多元化视角,充分开拓科技和市场视野,连接、整合、深度串联全球资源,为品牌所用,这也是当下以溪木源为代表的新锐品牌们最擅长的。
未来十年将是一个存量竞争的时代,同样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对新锐品牌而言,产品只是基础,还需要具备更完整、更成体系的品牌建设、品牌管理、品牌输出落地等一整套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立足市场,走向国际。
让我们感到兴奋的是,以溪木源为代表的一批中国本土新锐品牌正带着更自信的姿态、更强大的竞争力,走向更理性、更专业的国际消费市场。正如Josh所说,“在这个最好的时代,溪木源希望稳稳地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一方面坚持自主研究专利技术、专利成分,掌握核心科技;另一方面是持续打造品牌力,传递品牌价值。两者相合,让国货品牌的能量越来越被世界看见。”
▲溪木源向世界传递中国品牌新势能
原创文章,作者:美妆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ye.net/349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