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太效应,在美妆行业的前三季度及当下的双11显示得淋漓尽致。
截止10月31日,除部分美股上市企业外,国内上市美妆企业已基本完成了今年三季度及1-9月的业绩披露。2022年只剩下最后2个月,尽管第四季度仍存在很大的销售空间和最大的促销节点,但基本盘已经奠定。
具体到上市美妆企业1-9月的营收规模,超过10亿级的企业共7家。上海家化凭借着基本盘仍然保持第一,营收为53.54亿,成为前三季度唯一破50亿的企业。2021年整体排名位于A股上市公司第三位的华熙生物,此次冲到了第二的位置,净利则达到了6.77亿,暂居第一位。珀莱雅、水羊股份、贝泰妮、鲁商发展(化妆品业务)、丸美股份分列3-7位。
事实上,在一个高成长性的赛道中,增速可能是一个更重要的指标,因为它反映了一家企业的发展潜力。当我们切换到这个角度看,可以发现一个更戏剧性的现状——当下美妆市场的马太效应与分化现象。
根据上述7家上市美妆企业披露的业绩增速,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为加速爬坡类,代表企业为华熙生物(+43.43%)、珀莱雅(+31.53%)、贝泰妮(+37.05%)、鲁商发展(化妆品业务,+44%);第二梯队为原地踏步类,如水羊股份、丸美股份等;第三梯队为开倒车类,如上海家化(-8.17%)等。
此外,结合2019年至2021年,华熙生物、珀莱雅、贝泰妮第四季度单季营业收入占比达到全年的30%-45%(贝泰妮连续三年Q4单季度营收占比超过44%)的情况,以此推算全年业绩,上市美妆企业的营收排名座次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华熙生物或将成为A股美妆上市公司营收规模最大的企业,珀莱雅、贝泰妮也均将进入50亿俱乐部,鲁商发展(化妆品业务)有望突破20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月全国化妆品社会零售总额2774亿元、同比下降2.7%,在整个行业大盘下行的情况下,位于第一梯队的四家企业增速均超30%,呈现出超强韧性。这一反差与割裂无疑刺痛了无数从业者,也不禁让人发出疑问——中国的化妆品市场到底是难,还是不难?好,还是不好?
这个问题或许并没有答案,因为马太效应的背后,往往是市场的割裂,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近期双11的销售成绩,也基本与梯队划分吻合。根据天猫公布的首日美妆行业榜,珀莱雅(第4)、薇诺娜(贝泰妮集团,第6)、夸迪(华熙生物,第15)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排名第20的自然堂隶属于伽蓝集团,虽未上市,但也是隐形的美妆龙头。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其2018年曾录得42.59亿元的营收。
另外根据国金证券数据分析,预售前7日美容护肤TOP20榜单中国货品牌占据4席,其中珀莱雅/薇诺娜/夸迪跻身前十,分别位列第三/第六/第七,销售额分别同增152%/22%/100%+、占去年双11全期销售额的比例分别为133%/75%/197%。
龙头增速远高大盘,且在双11中同样牢牢占据第一梯队,为何市场会出现这样的分化?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首先,龙头重视线上各渠道的均衡发展。
珀莱雅在2022三季报业绩说明会会议纪要中披露了一组数字,线上各平台占线上营收占比分别为天猫45%+、抖音15%+、京东10%+。根据蝉妈妈的数据,珀莱雅、薇诺娜、润百颜(华熙生物旗下品牌)近半年来均位列美妆护肤月榜TOP20,销售业绩非常稳定。
可见,除了传统的电商渠道,珀莱雅、贝泰妮、华熙生物均在抖音渠道表现优秀,珀莱雅也在过去的财报中多次提到其品牌自播的高速增长。而在双11的销售中,珀莱雅、薇诺娜、夸迪均牢牢绑定了李佳琦这样的超头,仅此一个“渠道”便带来了过亿的销售额,也为品牌宣传造了势。上述举动都与企业重视新渠道布局,及时抓住市场风口的判断与决策,是有密切关系的。
其次,龙头均主打护肤类大单品,牢牢把握住细分赛道的用户心智。
当下的护肤赛道与彩妆赛道,可谓冰火两重天。根据国金证券数据,天猫大盘预售前7日(截至10.30),护肤个位数增长、彩妆双位数下降。护肤预售额222亿元、同增6%(其中销量降8%、均价同增15%),彩妆预售额27亿元、同降12%(其中销量降28%、均价增22%)。抖音美妆大盘(10.24-10.29)的情况同样类似,美容护肤类目GMV 约为10-25亿元,彩妆类目GMV约为 5-7.5亿元。
单从数字上看,两个赛道的差距已经越拉越大。在疫情的影响下,重护肤、轻彩妆,已成为了大趋势,而珀莱雅靠抗衰大单品走天下、贝泰妮聚焦敏感肌肤、华熙生物凭借透明质酸钠出圈出新,都切中了当下消费者的核心护肤需求。再加上品牌、渠道、资本等多种优势的叠加,也进一步形成了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当然,当前的龙头企业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珀莱雅、贝泰妮一直患有“主品牌依赖症”,单品牌占比过高(高达80%-90%)、多元化刚起步或进展不顺等。想要真正成为大而强的化妆品龙头企业,还有很多内功需要修炼。
以国际巨头欧莱雅为例,欧莱雅旗下不仅有高端品牌赫莲娜、阿玛尼、兰蔻等,同时在中端市场也有科颜氏、羽西、欧莱雅、YSL等品牌布局,拥有覆盖全人群的品牌矩阵,满足多种消费人群需求。在欧莱雅的营收结构中,包括赫莲娜、兰蔻所在的高档品牌部是欧莱雅旗下销售额最高的部门,但整个部门在集团中的销量占比也未超过40%。
从国外化妆品市场发展的经验看,马太效应是必经的过程。在中国市场,疫情无疑加快了这一进程,但目前还未进入到集团式多品牌化作战等更加激烈的竞争阶段。因此对于化妆品从业者而言,如何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市场格局越来越趋于固化前找到机会点和突破口,是摆在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面前的课题。
胶原蛋白要火,还差多少火候?
注资3亿,诺斯贝尔变身实际控制人!
进军东南亚,这些成分必须禁用!
原创文章,作者:美妆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ye.net/51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