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上游不会“趴下”,只是在做“俯卧撑”

医美上游不会“趴下”,只是在做“俯卧撑”

医美上游不会“趴下”,只是在做“俯卧撑”
医美上游不会“趴下”,只是在做“俯卧撑” 
"凭什么?"这是过去医美机构对上游品牌的"怒吼"。

在这个以暴利闻名的行业中,上市的医美机构普遍面临盈利难题,而如爱美客等,却因高额的利润率被戏称为"医美茅"。

从玻尿酸到肉毒素,再到胶原蛋白,医美注射品类不断推陈出新,不变的是丰厚的利润。

然而,时移势易,尽管医美机构仍在困境中挣扎,上游企业的日子却开始变得更加微妙。领军企业似乎遭遇了一些市场压力,股价表现不再像往日那般强劲。

资金向来是明智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它们的选择反映出上游的困境:收入增速放缓,创造利润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容易。

这一切,不能简单归咎于经济周期或需求的变化。从逻辑来看,由于极端的内卷竞争、医美机构的反击、医生的助力等因素,导致它们的盈利模式似乎正在发生变化。

这并不表示上游的好日子已经结束,但无疑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整个市场的情绪会有所顾虑。

当然,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们仍然坚信,注射医美上游企业不会"趴下",它们只是在进行"俯卧撑",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并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医美上游不会“趴下”,只是在做“俯卧撑”
医美上游不会“趴下”,只是在做“俯卧撑”
自杀式内卷


在市场化的领域,能否产生超额收益,向来与供给关系的紧疏息息相关。

往昔,上游独享饕餮盛宴,一切皆因供给关系所铸。产品的稀缺,竞争的不充分,使得拿证企业的话语权牢不可破。

然而,局势变迁,内卷之战已然打响。高利润领域自是资本竞逐的热土,在资本的汹涌澎湃之下,研发壁垒、审批门槛似乎皆成过往云烟。

玻尿酸市场,早已卷至巅峰,连高端市场亦迎来了众多国产新贵。方正证券在研报直接表示,玻尿酸产品供给端红利期已经结束,供过于求,产能已经过剩。

产能过剩,价格战难以避免。原料端的价格一降再降,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玻尿酸原材料的平均价格已由2017年的210元/克,逐渐降至2021年的124元/克,降幅超过4成。

终端价格也难以坚挺。乔雅登的破价可能只是偶然,但国产玻尿酸的降价大潮却是实打实的。例如,爱美客的溶液类注射产品的均价在2022年-2023年 374元/支下降至325元/支,降幅13%。

不只是玻尿酸。肉毒素市场,正站在蓝海与红海的分界线上。今年三月,Merz Aesthetics的Xeomin®思奥美获批,成为国内市场上的第五款肉毒素产品。紧随其后,爱美客、华东医药、复星医药等也将步入收获季,肉毒素市场的混战一触即发。

即便是胶原蛋白这一新兴领域,自去年以来,“技术突破”、“成本降至新低”已成为众多企业的口号,胶原蛋白市场的大战已然拉开序幕

供给的井喷,预示着内卷的加剧。竞争的白热化,将迫使他们割舍利润,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



医美上游不会“趴下”,只是在做“俯卧撑”
医美上游不会“趴下”,只是在做“俯卧撑”

机构的搅局


与此同时,供给的大量增加,也让上游对中游的掌控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过去,上游对于下游机构相对强势,核心策略是将资源倾斜给头部机构,甚至能够忽略中小机构的感受。比如,部分小型机构反映,在拿货量比较低的情况下,不会给到最低价、甚至不愿意授权。

但如今,在上游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中游机构有了更多的选择。

大型医美连锁集团的产品定制浪潮,看起来势不可挡。例如,美莱定制的玻尿酸“贝丽姿”,伊美尔定制的N6水光(二类医疗器械)和玻尿酸HylaNew(华熙),以及朗姿定制的玻尿酸芙妮薇。不难理解,自有玻尿酸成本更低,售价却可以自主控制,中间就有了足够的利润空间。

中小机构虽然在规模上不占优势,但可以通过战略同盟的方式把触角伸到上游。当前已经出现了中小机构联合生产“OEM”产品的情况。在完成产品的生产后,不同规模的机构按需分配。

中游机构更希望做自主产品,并不意味着上游机构利润彻底消失了。毕竟,代工本来就是上下游机构比较常规的合作模式。

并且,代工产品也不一定能够受到市场的认可。不少医生,就表示代工产品可能瑕疵更多,效果可能打折扣,安全性问题更多。

但不管怎么说,对于目前而言,依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游的盈利能力。毕竟,单纯的代工,并不如终端铺货赚钱,价格差距摆在那儿了。而大型渠道的缺失,需要开拓更多中小机构来弥补,可能会出现“量、价”齐跌的局面。



医美上游不会“趴下”,只是在做“俯卧撑”

医美上游不会“趴下”,只是在做“俯卧撑”


卖货更难了


更激烈的竞争使得机构掌握权变得更加困难,同时销售产品也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对运营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非常核心的体现是,注射医美正变得愈发依赖医生的专业技能。

首先,某些新兴品类的医美产品,本质上就对医生的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胶原蛋白类产品为例,无论是全长的三螺旋结构还是非全长的分子设计,这些用于医美和医疗器械的胶原蛋白,往往需要通过注射来实现其物理支撑的功效。

这就要求医生不仅要有精准的注射技巧,还要有对产品性能的深刻理解。换言之,产品的成功交付,既依赖于其本身的性能,也依赖于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教育能力。

其次,在产品推广上,医生的影响力也在日益增强。

随着市场上医美产品的激增,消费者在众多选择面前往往感到迷茫,即便是资深业内人士也难以对所有产品了如指掌。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越来越倾向于放弃对产品的选择权,转而将诊疗决策权交还给医生。以往以医美咨询销售为主导的模式,正逐步让位于基于适应症的产品推荐。

同时,随着新成分技术突破的难度增加,市场上更多地出现了复方制剂,即通过组合不同产品来创造新概念产品。这进一步要求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做出合理的产品推广和应用决策。

无论是技术操作还是诊断决策,医生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也意味着,上游品牌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中,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成本去拓展。简单概括,就是销售产品变得更加困难,成本也相应提高。


医美上游不会“趴下”,只是在做“俯卧撑”

医美上游不会“趴下”,只是在做“俯卧撑”

总结


正是上述一系列"痛点",给医美注射上游品牌带来了一定的困扰。资本市场对它们的前景持谨慎甚至悲观态度,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并不代表上游品牌的发展机遇已经结束,几个核心的增长逻辑还是极为明确的。

首先,市场还处于增长阶段。根据艾尔建和德勤《中国医美行业 2023 年度洞悉报告》,中国医美预期在2023年-2027 年期间保持15%的高速增长,而注射类医美市场和光电类项目市场预期在2023年-2027年之间保持 20%-30%的增长。

其次,当前的市场只是经历了结构性调整。即,大众产品内卷,但差异化产品仍有极高的需求,例如适应症的差异化仍是持续存在的逻辑。

换句话说,旺盛的医美需求并没有消失,只是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锦波生物胶原蛋白的一枝独秀,再到昊海生科高端玻尿酸的持续放量,都说明了这一点。

总体上,当前的市场,正处于一种自我强化和调整的状态,类似于在做"俯卧撑",驱动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对于这些选手而言,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巩固市场地位和稳定利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需要不断创新,提高运营效率,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最终实现与各方的共赢局面。



医美上游不会“趴下”,只是在做“俯卧撑”

原创文章,作者:美沃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ye.net/600071.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8月 16日 上午12:02
下一篇 2024年 8月 16日 下午8: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