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0元一对的日本眼膜,背后是什么技术?

可塑性可溶性微针作为经皮给药技术的一种,能有效递送部分功效成分,在化妆品中已有应用,但并未被消费者所熟知。

来源 | 聚美丽
作者 小栗子
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有一款微针眼膜被网友所推崇,这款来自日本的眼膜据称拥有“可溶性微晶”专利技术,眼膜表面排列着多根微针,能注入表皮深层,使玻尿酸更易吸收。

经天猫旗舰店查询,该品牌眼膜的价格不菲,基础眼膜产品尝鲜价69元/对,高密度版则高达298元/对。这款眼膜所谓的“可溶性微晶”指的是什么?是否真的是一项“逆龄黑科技”?

可溶性“微晶”在技术上也称“微针”,是微针技术的一种类型,而微针是物理促渗技术中使皮肤微孔化的一种形式。

从应用领域来看,微针技术整体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医药医疗领域和轻医美领域,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2年中国微针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全景评估与投资规划分析》显示,欧美地区偏向于将微针用于生物医药,我国则与日韩发展相似偏向于轻医美。

报告中也指出,其中的可溶性微针因为有较多优点,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技术研究最为丰富,相应的我国可溶性微针企业的竞争也更为激烈。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国内就有3家企业先后获得投资,3月中科微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科微针)获阿里投资,6月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优微生物)获千骥资本近亿元B轮独家投资,8月武汉天时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天时维)又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

在国内,除了一些可溶性微针生产企业的融资外,已有不少可溶性微针产品在售。例如天时维旗下的俪龄之密在售眼膜和面贴膜;中科微针相关的中科思媄在售眼膜;麦吉丽也有一款微晶眼膜;还有新济薇娜的抚纹膜、眼膜等等。

    突破真皮层限制,且“可溶”于皮肤

现在化妆品中的可溶性微针事实上来源于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技术。1976年,Gerstel 和Place首次提出微针递送药物的概念。直到1998年,Henry等发表了首篇微针技术递送药物的研究。近年来,微针作为一种高效经皮药物输送的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研究。

微针是指直径小于几十微米、长度为25~2000μm的针状结构。微针透皮给药是由数枚至数百枚细小微针组成的阵列,通过刺穿皮肤上角质层,产生允许药物分子直接传入皮下的通道,实现药物输送;微针给药具有不易刺激神经末梢,不会或较少产生疼痛感等优点。

近300元一对的日本眼膜,背后是什么技术?
△图:微针刺入皮肤示意图,截自参考文献[2]

根据药物释放机制的不同,微针可以分为实心微针、中空微针、涂层微针、可溶性微针和水凝胶微针5种类型。

实心微针在医美领域早有应用,主要用于疤痕的治疗、美白、除皱、去除黄褐斑等,在医院和美容院都有微针美容项目。江南大学副教授杜立永在接受中国国际美博会采访时指出,实心(固体)微针相当于美容器械,使用时需要搭配促渗仪(一种提供振动的小型设备)。

现在也有企业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硅纳米晶片(纳晶),结合促渗仪,能有效打开皮肤通道,安全、微创地促进功效成分吸收,且操作简单,个人在家便可以使用。苏州纳通生物纳米技术有限公司便是生产这种纳米晶片和相关仪器的企业。

与其他类型的微针相比,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工艺简单、制备材料丰富、交叉感染风险低、无尖锐废弃物残留,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微针的载药量,扩大了微针的应用范围,也更适合应用于化妆品,结合相关技术便能生产出直接使用的微晶贴片。

早在2005年,就有研发人员制备了首个可溶性微针。可溶性微针由水溶性材料制备而成,将药物分散于针体中,使用时微针根据“戳和释放”原理进行给药,即给药时微针插入皮肤,针体与皮肤间质液接触后溶解,药物在局部释放。

例如上文提到的多个品牌的眼膜产品,如俪龄之密、麦吉丽、中科思媄等,在使用时,眼膜贴在眼周,膜上的可溶性微针刺破表皮,一段时间后,针体与皮肤间质接触溶解,针体内的活性成分便由此递送到皮肤表皮下。

近300元一对的日本眼膜,背后是什么技术?
△图:可溶性微针贴片放大图,来源于网络

目前,制备可溶性微针最常用的基质材料是透明质酸钠(HA)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这2种材料被FDA批准用于非肠道药物产品。

HA即玻尿酸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高度黏弹性、可塑性、渗透性的生物材料和药物载体。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HA,力学特性不同,制备微针时可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相对分子量的HA。

现在,HA已广泛用于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可溶性微针贴于皮肤上时,HA可在组织液中迅速溶解,并在体内进行生物降解。HA作为基质针体被溶解吸收后,本身对皮肤就有抗皱作用,消费者已经有了广泛的认知,这也是可溶性微针被开发用于美容美体的一个原因。

生产技术上,目前可溶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包括溶剂浇铸、光刻、液滴空气吹法、3D 打印、拉伸平版印刷法、热压、微模塑法和超声波焊接等。其中,3D打印在该领域的应用较为新型,光刻技术也因其精确性得到一定应用(本文不详细展开,具体内容可参考文献[2])

    国内已有品牌和代工厂“入局”,但出众者寡

据文献及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可溶性微针在药物递送领域尚未有上市产品,上市产品均为化妆品。化妆品领域应用的“抢先一步”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可溶性微针的进一步发展。

世界上首个成功上市的可溶性微针美容产品,是日本Cosmed制药公司使用透明质酸钠和胶原蛋白研发的用于美白、祛斑的微针产品MicroHyala®,前文提到的Quanis克奥妮斯便是Cosmed制药公司旗下的、主要售卖采用玻尿酸微针技术的抗衰老护肤品的品牌。

后续研发人员也进一步开发了可溶性微针在美容美体方面的应用,例如:

Xie等开发了一种治疗皮肤增生性瘢痕的博来霉素载药可溶性微针(BMN)。BMN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插入皮肤,博来霉素可溶性微针可以抑制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HSFB)的增殖和转化生长因子b1(TGF-b1)的分泌,为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一条方便、高效、微创的途径。

Aung等使用HPMC/PVP(羟丙甲纤维素/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基质开发了负载α-熊果苷的可溶性微针用于皮肤美白,与传统制剂相比,可溶性微针中α-熊果苷的经皮渗透量为凝胶制剂的4倍。

市面上某些产品的有效成分也不限于玻尿酸,部分品牌如中科思媄也会在可溶性微针中注入烟酰胺、光果甘草根提取物、传明酸等活性成分,让更多成分递送至表皮下。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的可溶性微针产品主要来源于中日生产,经国家药监局数据查询系统查询,国内首个注册国产特殊化妆品的微晶产品为“高教授微晶祛斑膜”,批准日期为2021年3月10日。

近300元一对的日本眼膜,背后是什么技术?
△图:高教授微晶祛斑膜注册信息,截自国家药监局化妆品数据查询系统

该产品生产企业为中科微针(重庆)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为中科微针的全资子公司。据相关介绍,该产品是中科院理化研究所高云华团队的研发成果,高云华也是中科微针的法定代表人。

而国内首个进行备案的微晶相关国产普通化妆品为广州新济薇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广州新济)的一款微晶眼贴,备案时间为2017年5月16日,但目前处于“已注销“状态。最早的仍处于正常状态的备案信息是优微生物的微晶眼贴,备案时间为2019年9月30日。

根据网络相关信息,记者进行整理发现,目前国内市场上可溶性微针化妆品生产或销售的相关公司约有11家,部分企业除经营品牌外,也提供OEM/ODM合作服务。

近300元一对的日本眼膜,背后是什么技术?

从整理情况来看,目前国内市场上可溶性微针产品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产品类型主要集中在眼膜

以上表中提到的公司和品牌基本都有眼膜产品,并且将眼膜作为微晶的主打产品,像听研、麦吉丽、太阳社、克奥妮斯、NAVISION等品牌微晶产品有且仅有眼膜。

提供OEM/ODM服务的几家企业,如天时维、优微生物、中科微针、广州新济等也生产除眼膜之外的面膜、祛痘贴、淡纹贴等产品,原理大同小异,但是微晶中含有的成分、微晶排列的密度以及长度可能有所区别。

2)提供化妆品OEM/ODM服务的企业也生产药用贴片

表中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已有几家企业提供化妆品微晶的OEM/ODM服务,但是微晶型化妆品在市面上并没有引起较大关注。

不过这几家企业除了提供化妆品方面的服务外,企业本身也注重可溶性微针药用贴片的生产以及提供相应服务,这在生产质量上给予了化妆品一定保证。

3)基质载体多为透明质酸钠

上文提到,透明质酸钠是常用的可溶性微针基质载体之一,因为透明质酸钠在皮肤中本身的功效,故在化妆品中更为广泛应用,并且目前产品中宣称的补水、淡纹功效也主要来源于透明质酸钠。

基质材料中能否添加其他更多成分,已有部分产品添加,就这点上,可溶性微针之于实心微针仪器或者纳晶仪器的局限性就显现出来了。

纳晶或者实心微针仪器可以根据需要导入渗透多种成分,无需考虑生产问题;但是可溶性微针中添加所需成分时,仍需考虑该成分能否添加到基质中的生产问题。

4)主打微晶产品的品牌还未被大众熟知

目前,微晶产品处于一种“品牌为人知,但产品不为人知”或干脆“品牌、产品均不为人知”的情况。表中提到的公司和品牌以微晶产品主打且拥有一定知名度的,仅有日本的Quanis克奥妮斯。

近300元一对的日本眼膜,背后是什么技术?
△图:截自克奥尼斯天猫旗舰店

    技术上“不断向前”,使用上存在不良反应

随着可溶性微针的进一步应用,生产技术上朝着细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可根据治疗需求选择不同的制备材料及针体形状,制备出快速释放、控释、缓释以及刺激响应释放药物等新型可溶性微针。

前段时间,优微生物便推出了独有的子弹头形状的微晶,能减少微晶体进入皮肤的阻力和增加渗入皮肤内的体积,并且在承载量和可承受的按压力度上都更优于其他形状。

近300元一对的日本眼膜,背后是什么技术?
△图:截自优微生物公众号

另外,不久前,新济集团旗下广州新济药业有限公司和广州新济薇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申请的微针芯片和制备方法专利(Microneedle Chip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获由美国专利商标局颁发的专利授权(专利号:US11452853)

据悉,该专利为精密微灌注芯片制备技术,该技术通过特定的模具直接微灌注形成微晶芯片,是目前最可能大批量生产可溶性微晶芯片的方法。可克服液体的粘度、液面张力、空气栓等问题,使溶液及胶体状液体进入微孔,最终成型,形成可溶性微晶芯片,能产业化、自动化且系统化地生产。

上文提到,含有微晶名称的可溶性微针产品都已经进行过普通化妆品的备案或特殊化妆品的注册,但可溶性微针本身以及生产、评价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技术上的一些“困境”

大多数聚合物材料和碳水化合物制备可溶性微针时机械强度不足,刺入皮肤时可能发生弯曲、断裂等情况,影响微针的疗效。此外,可溶性微针的工业化生产需要无菌条件,批量生产面临许多困难需要进一步解决。 

2)存在不良反应

可溶性微针在使用时,制备用的聚合物在体内溶解后可能会有部分沉积于皮肤中,形成肉芽、局部产生红斑或积聚在体内器官中,长期产生的影响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发现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作用部位出现轻微、短暂的红斑和水肿。

3)尚未有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关于使用可溶性微针后皮肤刺激性和恢复情况的质量评价,曾有科学家试图通过一种“Draize”方法量化使用微针前后皮肤产生红斑、水肿的程度来评价微针对皮肤的刺激性,但存在主观性问题。

也有用经皮水分丢失(TEWL)来评价微针使用前后皮肤的恢复情况,但需要考虑由于皮肤的弹性微针给药通道恢复,TEWL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慢降低的情况。

除了对皮肤刺激性需要作出评价外,可溶性微针的物理特性、机械强度、体外渗透性、体内药代动力学以及稳定性等方面都需要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但目前并未建立。在化妆品领域仅有药监局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可以进行辅助监督管理。

目前,可溶性微针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还未被消费者所熟知,生产技术和评价体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待解决,但是作为一项经皮渗透技术仍然具有许多优点且被看好,我国的可溶性微针相关企业竞争或将逐渐显现。

参考文献:
[1]杨曼丽、周明月、胡雪情、陈风、何聪芬、贾焱. 化妆品经皮渗透研究进展——评价方法及促渗技术[J]. 日用化学工业, 2020, 50(11):6.
[2]李锐婷, 李丽云, 孙文强,等. 可溶性微针的研究进展[J]. 药学进展, 2021, 45(6):7.
[3]Xie Y, Wang H, Mao J, et al. Enhanced in vitro efficacy for inhibitinghypertrophic scar by bleomycin-loaded dissolving hyaluronic acidmicroneedles[J]. J Mater Chem B, 2019, 7(42): 6604-6611
[4]Aung N N, Ngawhirunpat T, Rojanarata T, et al. HPMC/PVPdissolving microneedles: a promising delivery platform to promotetrans-epidermal delivery of alpha-arbutin for  skin lightening [J]. AAPSPharmSciTech, 2019, 21(1): 25.DOI: 10. 1208/s 12249-019-1599-1.

信息来源:观研报告网;公众号:美博会、药学进展、纳晶、优微生物、新济薇娜、优微生物官网 

视觉设计:筱情
微信排版:高高
责任编辑:木头

·END·

原创文章,作者:聚美丽,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ye.net/75919.html

(0)
上一篇 2022年 11月 24日 下午7:00
下一篇 2022年 11月 24日 下午7: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